努力培育基于互聯網學習的先進文化
怎樣培育基于互聯網學習的先進文化?我覺得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中國的遠程教育就沒法發展。E-learning,現在很多人翻譯成“電子化學習”,我一聽“化”就有點害怕,因為一化就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所以我翻成“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我覺得它的實質必須是互相聯系,在一個網絡上的學習,才是今天我們用計算機學習的一個實質,而不是說多年前已經有了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翻版。
文化是什么?有很多文章已經闡述過了,我有非常簡單的理解。我認為文化是分層次的,最下一層就是我們日常的習俗和行為;往上,有藝術、文化、科學,是經過提煉、加工、升華的;然后是理論、思想和哲學;再上面是信仰。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以不同的生產力為標志,同時也需要跟它相適應的文化上的進步。生產力越發展,文化和文明的變化越快。漫長的農業社會,可能很長時間它的文化是可以長存的,然后到了工業社會,現在到了網絡社會,這絕對是一個生產力的飛躍,絕對是先進文化又一次的產生或體驗。
我很愿意回顧一下中國遠程教育波浪式發展的啟示。成功是因為有領導的重視,具體說嵐清同志的重視,部長的重視,各級領導的重視,所以遠程教育也好,網絡教育也好,或者說E-learning也好,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應該講這個成績是很大的。比如cernet網,我在網上查了一下,2001年的點擊率超過6億次,今年已經超過10億次了。小學的計算機數兩年來從一百多萬臺增加到四百多萬臺,雖然還不夠,但也是原來的四倍。兩年來,天地網結合的平臺形成,還有對西部的投入,不管是對西部大學網絡教育還是中小學教育,現在投入明顯增大。這是我們中國在很短的時間里面取得的巨大的成績,而且我們可能是在發展中國家里面進步最快的。
然而我們不能老在發展中國家這個行列里來比,我們不是想要抓住機遇,來實現我們的目標嗎?從高的標準來看,我們受到了挫折。這種挫折并不是硬件投入上的減少,現在硬件投入據說在繼續加大,光是電大告訴我就有好幾個億的增加。為什么現在我們的質量受到了批評?電大曾經一度產生向全日制大學轉向的傾向,變成全日制大學的翻版,這樣走是沒有前途的。后來費了很大的勁,首先是電大系統的同志做了很大的努力,從注冊視聽生教育試點開始,一步一步發展。電大走到了今天我想是很好的。這個彎路就是遠程教育上的挫折。網絡學院現在為什么又重復這個過程?當時開展網絡教育,在湖南大學開現場會的時候,我堅持只批二十幾個大學,我認為那二十幾個大學應該是有信譽的,是我們國家走向世界一流的大學,他們不會拿他們的學術質量和信譽來做交易。為什么出現這樣的質量問題?若屬我們經驗不足,可以原諒,我們努力了,這個新的事業發展需要過程。如果是為了賺錢,就是很不光彩的事。而且又是國家投入比較大的學校,帶了一個不好的頭。
我們國家面臨著高等教育要大眾化。到現在為止,我們高等教育占的人數是非常少的。很多國家從農業社會轉到工業社會的時候,走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候是圈地的,因為那個時候有汽車了,所以大家要到一起來學習,圈一塊地,建立了很多大學。工業化比較典型是在美國。到了信息化社會,我們已經有信息高速公路了,我們可以用信息高速公路得到知識。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我們網絡學院能做好,就可以用網絡學院的辦法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就可以使很多人用比較便宜的方法、比較快的速度,得到比較高質量的教育,同時又使我們現在的一些比較好的大學仍然保持校園不受到沖擊。而那些就地培養的人,可以在當地就業,那些地方太需要人才了。我在做電大校長的時候,電大的一個例子給我很大的教育,大連有一個島,其他類型教育都難以延伸到那里,就只有電大培養的學生在那里一直做,一級級的領導,把那個島給建起來了,不存在就業的問題,就地培養,就地消化。這是我很大的夢想。我用那么大的熱情去推動網絡教育,就是希望網絡教育能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一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是用了21世紀的文明手段。現在看來有可能要落空了。原因很多,我們的網絡大學也做了一部分負面貢獻。這是一個機遇的喪失。對西部的遠程教育,我寄很大的希望,希望西部教育能夠用21世紀的文明和文化,把教育送給最需要的地方、最窮的孩子們。
我建議現在首先要加大投資,投資在建設軟件上。在我們網上,現在除了網站,幾乎沒有太多可以用的資源,但會英文就不同了。最近我對學習科學很感興趣。搞學習科學,在網上會找到很多很好的教案、很多很好的教材、三維的圖象,我自學很快就會了。可是在我們的中文網站,有多少資料、資源能夠給我們的教育?我希望能夠加大軟件的投資,而且現在金字塔式的投資,一定要改為相互競爭、相互尊重的分布式投資。過去我們也搞過,建個資源庫中心,然后給這個中心錢,他再領導省,省再領導市,市再領導下面,這就是金字塔式的投資。今年9月底,我去巴西參加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科學能力建設會時了解到,法國科學院搞了一個很好的網站,關于“做中學”的,已經連了17個國家。可它首先提出來的是建立相互尊重的文化,我不是頭,我跟你相連,是互動,我尊重你。什么地方能夠做好,哪怕它是一個縣,它就是頭,就是中心。互聯網倡導相互尊重,資源放在哪兒都是一樣。必須建立這個文化,即使這個文化的跨度很大。如果建立不起這個文化,我們建立不起網絡社會。
第二,國家投資建立的網站要招標、驗收,并明令開放其擁有的資源。這里我提出至少兩個。第一個是在我管的時候,國家投了一個億給各級教育的資源建設。這一個億的資源,建議組成專家組進行評議以后明令開放,要有相當于一個億的資源放在網上來。另外還有一個四千萬的項目,也是資源,科技司搞的。至少這1.4億元帶個頭。這些資源拿到網上,值不值1.4億元?應該加上我們對國家教育事業的熱愛,它肯定值更多,但是要拿出來,必須開放,不能變成某個公司的起家資本。
第三,希望高教司對大學、重點實驗室、院士、教授提出建立網站、開發資源的明確要求,并且進行評估。每個擁有知識的人,都有義務為社會貢獻知識。在國外的網站上,有很多教授把自己的知識貢獻出來,建立網站為大家服務。國外都能做到,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做不到?要把它作為評估教授資格的一個標準。沒有這樣一個文化的大踏步突破,中國的網絡教育沒有前途。院士也好,教授也好,大學也好,重點實驗室也好,他們掌握了最多的國家資源,是國家最優秀的人。所謂最優秀的人,是站得高、看得遠的人。看得遠一點的人都看不到21世紀的共享文化,還有什么人能看到?
在美國,曾提出每個學校的教授要把講稿、備課和下一堂課要講什么首先放在網上,讓學生知道你的課用的是哪些資源,講的是哪些問題,學生先跟你討論,討論以后你再去上課,帶著問題去。這些資源是共享的。聽說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有這個勇氣在中國率先鼓動這個事,要求教授這么做,而且凡是教授這么做的給額外補貼。這個應該作為明確的要求,我們才有資源。
另外,建議所有管理技術標準要國際化,我們不要再走彎路,沒有國際標準是持久不了的。互聯網本來是在網上的互通,必須按照國際標準才能夠兼容。我在這里不是講內容,是講管理、技術和標準,這都應該是屬于我們的一種先進文化。
要加強對學習科學的研究。我自己對學習的認識在深化。首先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生存的必需,假如不學習我們活不了。然后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新學到一句話“學習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學習已經成了一種科學,我們必須大力推動對互聯網社會中學習科學的研究。
學習是一門科學,從教學設計員到教學研究員,要建立學習學科的設計,包括學習科學的立論到教學研究、科技基礎。建立學習學科有不同的設立方向,有認知為主的,有技術教育媒體為主的。真正要建立網絡教育,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我們的確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正使學習成為科學,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實現教育上的平等,我們任重而道遠。
希望我們能夠研究網絡教育,能夠大力呼吁建立先進的文化,要求我們的教授和知識擁有者,把你的知識變成大家可利用的資源放在網上。凡是國家投資的要進行驗收,并且要求明令公開這些資源,然后經過競爭,用不是金字塔,而是分布式的辦法來使得我們發展。我也希望我們的網絡教育——雖然某些學校走了一點波折的路,它們最近采取了很多措施去補救——在這個形勢下,找到自己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