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網絡課程和海量在線教育考試系統內容使各區域的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教育。然而在另一方面,大型教育運資源平臺的建設投入、智能終端設備的配置比例、教師和學生使用終端的能力、學習費用等很多因素又形成了新的區域性教育差異。那么“互聯網+教育”是否會擴大數字鴻溝,區域性教育差異又如何來縮小,并促進更大范圍的學生們在教育機會、學習過程和教育質量上的公平。
在“長三角區域教育信息化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的電化教育館專家們給出了豐富的、有建設性的意見。
王珠珠:讓不同的人在信息化中得到發展
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王珠珠表示,目前國家信息化教育資源公共化平臺提供了各項可供選擇的資源,但她并不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把好學校的資源都放在網上,讓學生學一樣的東西。“知識是多樣化、多結構的,我們的教育一定要給每個人選擇,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學習不是單一的模式,我們應該讓孩子有多種可以選擇的途徑來學習,老師的責任三給他們提供可以輔助的資源,教育的這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王珠珠說,過去人們閱讀文字,現在信息化將之轉變為閱讀多媒體,然而這樣的閱讀是需要內化的,有些內化必須需要學校教師的幫助,教育是沒有任何軟件可以終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是會變化的,我們不能用一樣的邏輯分析來解決人的問題,因此,教育是唯一不能被替代的,在信息化時代下,我們在享受便捷的同時,還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脫離流水線的培養方式,讓不同的人在信息化社會中得到各自的教育發展。”
周學和:“互聯網++”破解難題
新疆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周學和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教育’里面其實有兩個‘+’,第一個‘+’代表結合,第二個‘+’是內容。”周學和說,近幾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和“援疆”建設的改革步伐,政府向新疆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然而要實現互聯網的兩個“+”,新疆還面臨著基礎設施、優質資源、師資水平和教育教學方法四方面的難題。其中,優質資源是新疆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一個極大的缺口,而多語言的復雜構成更是加大了普及優質資源的難度。
“在新疆,漢語、維語、哈語都是較為普及的通用語言,因而不論是資源普及,還是師資培訓,任何一件事我們都要做上3遍,這極大地提高了人力物力、時間精力等各項成本。”周學和介紹說,目前新疆地區“雙語班”的覆蓋程度達到了75%,雖然在全國范圍內,漢語優質資源非常多,但到了新疆,雙語資源的缺乏就成了大問題。同樣的,新疆的師資水平也相對薄弱,大多數教師的雙語能力不足。“到南疆的任何一個學校去聽一堂雙語課,都難以聽得下去,因為老師的發音實在是太不標準了。”此外,師資的結構性短缺也加大了新疆和內地鴻溝,周學和認為,要克服區域鴻溝,必須先解決這四大難題。
施永進:“互聯網+”突破教育時空禁錮
江蘇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施永進則從自我感受出發,分享了網絡信息化時代帶給人們學習、生活的便捷體驗。“以前出門我都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現在只要帶上手機,連上網絡,通過幾個APP軟件,就能搞定一切衣食住行。這就是‘互聯網+’帶給我們學習生活的改變。”
對于城鄉間的區域差異,施永進并不認為會因此擴大。他提到,多年前自己曾作為“校校通”工程的工作人員到一些偏遠地區去調研,發現當時蘇北絕大多數家庭沒有手機,更不用說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查閱。然而通過政府多年來的投入、家庭生活發展的普遍提高,以及“教育現代化建設評比”、“優質均衡”等一系列項目的推進,“互聯網+”所帶來的區域鴻溝并沒有拉大,反而可以說是縮小了。最近一次去農村調研,施永進發現,有電腦、網絡或是手機的學生已經超過了50%。
在施永進的設想中,今后的教室應該是學習的會所,老師的身份將轉換為召集人,或是輔導員,負責解題和答疑。學校也好,課程也好,考試也好,不是強行的填鴨式教育,而是學生的自主選擇。譬如某個學生此時不想學習,他完全可以去操場打籃球,等打完了再回過頭來學習網絡上的課程。此外,課程體量也會減少到半小時之內,課程內容更聚焦思想和發現,這意味著課程效率將會得到突破和提升。“未來,‘互聯網+’將會突破校級時空這樣的禁錮,老師不再是老師,學生也不再是學生,他們會站在一個平等的層級上互相學習,因為在很多技能方面,學生的能力遠遠超過了老師。”
楊善竑:“互聯網+”推動教育公平
安徽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楊善竑也有類似的感受。“這幾年,安徽作為全國教育信息化試點省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享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極大進步。”她認為,“互聯網+”對于教育公平的推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楊善竑將公平劃分為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對個體學習而言,信息化意味著公平程度的提升,如果海量的教育資源都向安徽學生開放,那么他們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根據自己的水平學到各自想學的東西;另一方面,在區域、城鄉之間的差距上,信息化也帶來了有力的推動,目前安徽設有4600個教學點,然而專業師資往往集中在離教學點幾十公里之外的城鎮中心校里。“現在教學點都連上了網絡,中心校的音樂、美術老師能夠在城鎮學校的教室里,對著幾個教學點的孩子一起上課,以往教學點上50多歲的老教師只能做到‘看護’,而現在他們也能和班里的孩子一起接受專業教師帶通過網絡來的新知識。”
一個50多歲的教學點老教師的話讓楊善竑很有感觸,她說:“現在我終于知道城里面的音樂課怎么上的了,知道哆來咪發唆和一些基本的色彩技巧了。”在對農村、薄弱點傾斜的優惠政策下,在師資培訓等各方面機制保障下,楊善竑相信教育公平在信息化的推進中是不成問題的。
了解最新教育動態,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運營教育網校,教育同行交流……歡迎點擊標題下方微學云平臺,查看并訂閱“微學云平臺”公眾號,或掃文章下方的二維碼。微學云平臺精選最有價值的教育資訊,每日按主題為您推送,節約您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