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京大學生可能有這樣的“標準”面貌:上網、睡覺和社交是他最主要的課外活動;看美劇、逛淘寶是睡前“功課”;“打DOTA、踢實況”成為每天最放松的項目。共青團北京市委聯合課題組的數據證明:有74.67%的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主要用來上網,70.3%的大學生平均每天用來上網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用一個流行詞來說,就是“宅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廣泛認可。
一味的“宅”有很多壞處。比如調查顯示,只有27.71%的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鍛煉身體。一些體測數據也表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呈現下降的趨勢。而且,主流社會似乎并不認同這種“宅文化”,前些年“網癮少年”是一種邊緣群體,而現在的“二次元人類”(“二次元”意指日文中的“平面世界”)也是一種相對封閉的亞文化。還有很多人認為,大學期間不接觸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可能遇到人際關系問題。
不過,課題組給出的中性定義,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宅文化”群體——“網絡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宅”比另一些“宅”更有意義。前些天是世界讀書日,有媒體從圖書館借閱量下降來論證大學生讀書少了,這種論證忽略的是網絡閱讀的悄然增長,很多大學圖書館用于購買電子資源的經費已接近紙質資源。不少大學生也習慣于通過網絡關注時事,一些網絡話題的激烈辯論,展現出他們“接地氣”的社會參與度。
網絡改變生活,當然也改變大學生的生活姿態,“宅”并不是一個非好即壞的概念。比如,對大學生創業來說,互聯網已經成為最好的平臺,“宅”在網上似乎并不壞。而學習的概念也早就不局限于課堂,看看“知乎”、“果殼網”等知識類網絡平臺,就能明白大學生不僅通過網絡提升自己,也能通過網絡傳播知識、影響他人。即便是運動,使用運動類應用軟件,通過手機與好友分享運動記錄,不僅是一種社交方式,也讓運動變得更有意思。
對“宅文化”多一些寬容,或許是理解和幫助大學生成長的合理態度。
了解最新教育動態,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運營教育網校,教育同行交流……歡迎點擊標題下方微學云平臺,查看并訂閱“微學云平臺”公眾號,或掃文章下方的二維碼。微學云平臺精選最有價值的教育資訊,每日按主題為您推送,節約您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