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禮樂崩壞,“官學”難以為繼,“私學”興辦,孔子脫穎而出,形成培養人才最多、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個教育學術團隊。而今時今日,互聯網技術的興起,讓我們得以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來興辦各種“私享課堂”,以突破種種教育管制,去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
令人遺憾的事情是,盡管在線教育發展勢頭紅火,但大多數只停留于單向的機械灌輸,互動性差,完全滿足不了“私教”的需求,更不要提產生如孔門師徒一樣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K12教育領域。2014年底,騰訊科技發布的一份針對在線教育的《企鵝智酷報告》中揭示了“K12在線教育”的三大危機:1、行業保守封閉,教育資料仍保留在體制內,學校、老師和學生接受度低;2、教師和技術投入成本大,把學生、家長、老師三方高效串聯較為復雜;3、地域分布不均,標準化質量難以控制,但一味追求質量,平臺又難以維持。
于是,打通壁壘,貫通線上線下勢在必行,O2O成為了K12在線教育的“新寵兒”,但新的問題又來了:APP的確是取代了線下傳統機構,授課的確實也是教師本人而非視頻終端,這樣就夠了嗎?筆者周圍的同事、親戚,也有不少裝載了“跟誰學”、“請他教”等K12-O2O產品,但反映體驗過程并不理想:“和傳統補習學校并沒有很大區別,一樣很難找到好的老師。”因為這些在線培訓平臺并不能做到有效匹配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也沒有更細化的功能讓教師搭建平臺,傳播自我的教育觀、價值觀,這讓師生雙方都無法有效磨合。
看來,僅僅滿足于所謂的商業模式,缺少對各環節人性化的洞悉,使不少K12-O2O產品雷聲大、雨點小,難以成氣候。
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拋卻外殼,深入思維,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在被譽為“過去十年,公認最具有智慧和價值的一本書”的《失控》中,凱文.凱利提到了“去中心化”的概念。在生物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很多生物系統由更小的部分組成,但也因為這種組成,它比任何一個更小的個體力量更大。如果將這種思維運用到K12-O2O領域中,即是讓名師形成獨立品牌,主導教學活動,而并非第三方平臺(不論是線下機構還是線上應用)。
在與眾多老師交談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不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每一個擁有真正“教育夢”的老師都渴望擁有這樣一個平臺:一方面,通過強大的數據終端分析收集學生的學習優勢與劣勢,讓老師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吸納學生,服務家長,促成線下的教學輔導交易。另一方面,為老師提供各類工具加速學生的學習進程(包括題庫、直播課、私播課、答疑工具),讓老師將線上、線下打通,形成基于當地的獨立口碑運營。例如在成都,有家長表示聽說過“跟誰學”,因其巨額融資吸引了不少關注,但她為其女兒選擇的老師卻來自于另一個名為“瘋狂老師”的O2O應用,因為吸引她注意的是在當地頗有名聲的“物理四大捕之首”陳樹坤老師。筆者根據其提供的資料查閱了該應用的相關信息,發現其在社交網絡上行蹤可謂低調,但在前臺操作應用、后臺數據處理、實際交易量方面成績出眾,教師的人均帶課量卻高達146課時,網羅了成都當地不少名師。
K12在線教育不認平臺,只認名師。在傳統商業模式下,打廣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新品牌所要做的是吸引核心用戶群,當你通過有效資源吸引了這一批忠實粉絲,產品就有了美譽度。而在線教育更是如此:想真正為莘莘學子們打造“閉環”的學習模式,就萬萬不能忘掉“人性”這一環,因為,教育是對于人的成全。
了解最新教育動態,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運營教育網校,教育同行交流……歡迎點擊標題下方微學云平臺,查看并訂閱“微學云平臺”公眾號,或掃文章下方的二維碼。微學云平臺精選最有價值的教育資訊,每日按主題為您推送,節約您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