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全體學生”和“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影響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然而,在熱鬧的背后,低效的教學現象仍然存在。針對課堂實際操作中教學互動存在的誤區,我們提出以下幾個應對策略。
第一,教師應落實新課改理念并提高專業素養。課堂上無論是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都與教師的教學理念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課堂分組討論時,教師可以將自己定位于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參與學生的互動,在學生發言時,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還可以適當示弱向學生請教;課堂上不打斷學生的發言,不強行糾偏,以親切、隨和、平等的態度來組織教學。在多元有效的互動中,師生的見解、知識閱歷、生活經驗、個體獨特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最終共享互動成果。
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必須整體把握教材,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范例教學理論的發展者克拉夫基認為,教師備課時,應當領會教材內容,既要作為一個教材編寫者,明確所編寫教材的目的、要求、本質、結構及各部分關系,又要作為一個學習材料的學生,去發現其中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可能存在的難點與問題。
第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選擇恰當的互動形式。有專家指出,只有當感性輸入和學生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最大化。有效的問題能催生互動。在問題的刺激下,學生求得問題答案的欲望被有效地激起,問題引領的課堂有效互動得以順利展開。教師把這些外延很大且具有發散性的問題拋給學生,就如把學生置于一個偌大的可以自由活動的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大膽思考,擴大了互動的空間和互動的需求。
課堂上教師通過調整教學雙方的活動,選擇恰當的課堂互動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能使課堂成為有效的教學互動場所。教師的巧妙設計,很好地帶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引發實質性的教學內容互動。
第三,組織好學生的預習并經營好師生關系。在許多情況下,課堂上的互動結果不能實現教學的預期效果,除去教師自身的因素外,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沒有預習,沒有進行充分的“思維預熱”,是影響學生與教師以及同學之間進行有效互動的重要因素。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把預習當成一種資源。
非智力因素結構對認知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問題解決中起著“指揮”和“控制”作用。我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語言要親切、要有耐心,在學生犯錯誤時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而且在課外要做到像朋友一樣幫助、關愛他們。只有在良好的師生關系支撐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
第四,注意情景設計,讓學生有話可講。我們知道每個人只有對自己所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才會產生并發表意見和觀點。因此,努力營造出貼近學生生活和經驗的“原生態”教學情境,能促使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手做、用腦思考、用心靈去感受,能使他們與情境融為一體,讓每個學習者對探究的課題都能夠“有話可講”,切身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第五,互動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有話“能”講。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共同體”,應該給予每個學生交流和表達的機會,絕不允許任何霸占課堂的行為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講,面向全體學生實際上是關注特殊學生。我們的做法主要有:一方面在討論一個話題時,主動提問學生“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什么問題?”等;另一方面當學生有提出問題或見解時,主動征詢其他學生的意見,“他講的是否有道理?”“你有不同的意見或有什么補充?”等。
了解最新教育動態,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運營教育網校,教育同行交流……歡迎點擊標題下方微學云平臺,查看并訂閱“微學云平臺”公眾號,或掃文章下方的二維碼。微學云平臺精選最有價值的教育資訊,每日按主題為您推送,節約您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