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品要同時滿足老師、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其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入行做教育,大家都說難,難就難在要把老師、家長、學生三方都圈住。邏輯很簡單:學生沒有支付能力,要勸說家長支付,就必須通過老師。于是每個產品都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滿足老師、勸說家長、綁架學生。
我認為這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學生沒有支付能力嗎?一二線城市中學生月零花錢為200~400,約20%超過500;三四線水平稍低,大多數學生也有每月50~100左右不等。其次,家長只能被老師影響嗎?據我們的調研,家長在孩子非必需品的支出中,超過30%的消費是聽從孩子的意愿。所以,教育產品不好做,其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打動學生。學習是被動的,為了繞開這個難題,只能圈入老師和家長;這無異于為了解決一個難題而陷入另一個難題。所以,做一款讓學生真正好用的教育產品,才是人間正道。
答疑解惑是學生的強剛需
韓愈在《詩說》里面曾講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由于我國教育資源的緊缺及分布不均,通常一位老師面對20~60個學生。課堂上的“傳道”、“授業”已演化為一種填鴨式的教學,至于“解惑”則更無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作業是每個應試教育體系內學生面臨的強制任務,90%的學生都遇到過作業難題,60%的學生更是每天遇到至少一道難題。遇到作業不會做怎么辦?老師不在身邊,即便在身邊,約1/3的學生也不敢問老師;同學解答能力有限;家長到了初中數理化的題目已經無力輔導了。面對難題,僅憑學生自己查找知識點、翻閱資料、復習筆記,解決的比例相當低。不但耗費大量時間,每天功課都要寫到深夜,自信心也備受打擊。
于是乎,“惑”成為學習的死結。問題過了夜,第二天很少有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再去求解。多少學生,囫圇吞棗,日復一日,疑惑越積越多,則越發無從、也無法去解。步入高年級,題目考查維度日漸增多,知識缺口積重難返。舊的沒解決,新的更不懂,循環往復,以至于連學生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哪里不會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遇到難題的一剎那,恰恰是求知欲的峰值——通俗點說,就是學生最想學習的一瞬間。這也與我們的觀察相符:占班里大多數的中等生,他們往往記筆記最認真,每一本教輔從頭到尾做完,遇到難題都有很強的動力和欲望去解決。但是一旦這種欲望沒有被響應,青少年很容易知難而退,再激發出他們的學習動力就非常難了。因此,抓住那個稍縱即逝的瞬間,及時準確的解決問題,以“按需服務”的思路解決痛點,成就一個好產品。
答題與答疑
以“答”為切入點的產品,在2013-2014年是個爆發期。隨著模式識別技術在K12領域中的突破,基于拍照和題庫搜索的移動端產品,紛紛迅速捕獲了千萬量級的用戶,成為K12領域中實實在在的流量入口。
然而,提供答案與答疑解惑,之間還是很大差異的。首先,教育不是標準化產品,學生因為個體的理解能力、學習方式、知識結構等基礎要素間的差異,所問之著眼點也不盡相同。均以標準答案回復,豈不是頭疼腦熱都用阿司匹林打發呢?!其次,學習不是單向灌輸的過程。古今中外,教育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言傳與身教;師生在課堂中的交流,至今無法完全被屏幕與鼠標取代。因而,僅給答案是不夠的,答疑解惑也是在問與答、追問與追答,這樣的信息往返交互過程中完成的。最后,答疑的目的并不是僅僅解決一道題,而應觸類旁通,一通百通。在解題基礎上引入知識點的歸納與總結,以致能力培養,這樣才可做到以練代學的目的。實踐與總結,恰是學習之真諦。
定義在線答疑的三個層次
如果要規范火熱的在線答疑,制定一個標準流程的話,筆者不才,斗膽借用王國維大師求學之三個境界,借用幾句打油詩來定義答疑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然而得來全不費功夫”。學生在一道題上卡住,苦苦冥想,百思不得其解。這個時候,恰恰最需要及時的給出解析,便令人恍然大悟,甚至拍案叫絕。因此,第一層次的答疑,就是給答案。目前拍照搜題產品,已經能夠通過技術的方式迅速且低成本的解決了。
第二個層次,姑且用“打破沙鍋問到底,還問鍋渣在哪里”來形容。機器雖然能給出答案,但判斷不出真正的問題點,這就需要人來“挖掘”。通過師生間追問與追答,甚至是老師的有意引導,直至切中要害。這一層次,尤其在高年級綜合知識點運用的題目上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問題的根源,往往是多種多樣混雜在一起。能夠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核心,其實離解決問題也就不遠了。這一點上,純靠技術目前還無法實現,人工智能是尖端科學,在工業化應用方面,恐怕還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路要走。機器和人工的結合,也許是更為實際和實用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層面,借用一句禪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一兩道題,也許正揭示出學生認知上的盲點,亦或是方法運用上的生疏。見微知著,師者只需稍加點撥,從單個題目的講解,順理成章地過渡到知識點和方法論的梳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治學上也許就是事半功倍的效用。在線答疑的下一步,自然而然就是個性化輔導。這樣的切入,絲毫不顯突兀與造作,也正是在最想學習的那一瞬間,送上的一味好藥——滿足求知欲,留下好學的種子。
小結
從給答案、到找根源、再到觸類旁通,都是一脈相承、循序漸進。對學習過程的引導與管理,這也是應是身為教育工作者做答疑產品的內在邏輯。真正的重點,還是要回歸到從事教育的本質:做一款學生真正想要的產品,這才是創業者應具的心態和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