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兇猛的家教O2O,痛并憂慮著
盡管有業界人士認為,對于慢熱、盈利模式尚在探索期的在線教育,風口其實并沒有打開,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互聯網學習市場消費約2000億元,2014年突破2500億元,年增長率約為30%,預計2015年會突破3500億元,目前市場上依然有一些資本仍然看好在線教育,而其中家教市場的潛力巨大。
互聯網+家教,提升家教行業價值
有數據統計,在家教O2O領域,2013年初至2014年末,國內有150多個家教項目獲得投資,總計投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2015年家教O2O市場依然融資熱,6月初“請他教”宣布完成了8600萬元A+輪融資,隨后,輕輕教教也完成了由好未來領投的C輪1億美元融資,而更早以前,老師好和選師無憂獲得千萬元融資,跟誰學獲得5000萬美元投資;家教O2O市場前景一片看好。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K12領域是當前眾多家長購買教育服務的最常見形式,40%的K12家長每年的小孩課外學習花費在5K以上,而其中15%的家長在這部分的投入甚至過萬,除教輔機構外,個人性質的家教是其中一個所占比重較大的選擇。
一方面,對學生和家長來說,傳統的家教市場存在教師信息不透明的弊端,這樣會導致教學質量無法保證,而家教O2O平臺則通過展示教師形象,如打造個性化的教師展示主頁,包括教師的照片、資料、教學課程等等一系列信息全部公開,或者以傳播教學故事的方式,來打造更好、更值得信賴的名師口碑;另外,基于LBS能智能匹配合適學生的家教信息;第三,家教O2O建立的評價體系,除了檢驗教師的教學質量,另外也給其他用戶提供選擇的標準。
家教O2O:痛并憂慮著
如果說互聯網+給了家教行業更高效、更快捷的“交易平臺”,其實說到底,最核心的是平臺擁有好的老師,沒有優秀的老師,任何平臺的搭建其實都是在做無用功而已。眾所周知,國內優秀教師是稀缺資源,而目前O2O的做法就是利用燒錢的方式,把一些優質的聚集到平臺,因此會有業界人士認為家教O2O是偽命題,燒錢也看不到未來,因為燒錢也沒有辦法加強用戶黏性,而真正好的老師在傳統教育機構已經活的很好。那么家教O2O所面臨的問題到底在哪里?
一方面,盡管目前家教O2O平臺對任課教師的身份、教學資質等進行驗證,但任教資歷沒有一個統一的檢測標準,而且任教水平上無法標準化,大都參差不齊,而傳統培訓機構則有比較穩定可靠的師資,風險小,相對而言家教O2O平臺上的教師質量和風險性就比較難以控制;這方面需求有一個硬性的評斷標準,包括評價體系在內,平臺也要規范教師進入門檻。
另外,盡管燒錢不是長久之計,然而教育行業是個慢熱行業,需要復雜的程序規范,也需要長期的師資培養,再加上家教O2O發展初期肯定會付出一定的試錯成本,因此需要較大的資金做為成長后盾,請他教創始人陳遠河曾表示,家教O2O公司平均每月要燒的錢至少上千萬元人民幣,燒錢數目大、速度快,對家教O2O這種市場規模不是很大的平臺來講是以承受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融資速度決定家教O2O平臺生死存亡。
第三,對傳統教育機構來說,它們發展的時間較長,少到十幾年多則幾百年,因此在課程研發、內容組織和團隊協作方面具有線上平臺不具備的核心優勢,從穩定上來講,傳統培訓機構的老師不需要擔心流量經營,也不需要為了線上補貼而東(平)奔(臺)西(轉)跑(移),他們只需要專心的經營好線下教學市場就好,因此對家教O2O平臺來說,這部分教師的開發市場并不大。
第四,家教O2O平臺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盈利模式,這其實是與平臺產品同質化有很大關系,很多平臺建立起來,就直接把線下搬線上,再通過燒錢來圈老師,圈學生,而忽略了產品本身的盈利點,例如發展多元化、創新的教學產品,以此來尋找平臺突破口,而事實上,很多教學產品和服務沒有太大的差異,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縱索科技負責人王總認為,“這對家長和學生來說,加大了他們選擇的難度,而一旦沒有找到符合自己的家教模式,他們可能還需要一個接一個找,試錯成本太大。”
最后,從服務上來講,平臺缺乏與學生真正的“互動”,例如非常機械化和系統化的問答模式,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盲目推送消息等等;另外在監測學生學習效果方面也做的不夠完善,模式單一、內容空乏直接造成用戶規模小,而對學生和家長來說,用戶規模也是衡量其市場地位的方法之一,因此會直接影響到后期的用戶擴張,和老用戶對平臺的粘性。
(來源:A5站長網 作者:王翼)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