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估值超500億美元了,滴滴打車在1年內估值漲了一百倍。是什么讓打車軟件很快風靡全球?這種沖擊是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形成的?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是——場——景!
吳聲說:“場景時代已經來臨,傳統商業模式的品牌、營銷、渠道、設計、研發、市場、公關、銷售和連接方式正被場景重新塑造。”
當我們發現了邏輯思維早上的60秒語音和“馬桶伴侶”的使用場景建立了怎樣的連接,我們也就理解了,“場景”是用戶應用的時機。它真實地嵌入到了我們的生活軌跡和生活方式中,滿足某一個具體的時間、具體的地點、具體的場景中的需求。
場景中的產品,應該視之為一種具體需求的解決方案。每個產品的設計者,都需要弄明白他們的產品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場景下使用的,然后從頭到尾,針對使用流程的每一項細節進行優化,從而提供更佳的體驗感。
二、需求即產品
產品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無限連接。
小米在建立自己智能硬件帝國的同時,無時不忘構建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連接。比如引導用戶每周反饋MIUI系統,比如紅米手機選擇在QQ空間首發,比如小米電視是為打造屬于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機……它將一群年輕潮人聚集起來,解決了他們追求高性價比、重視參與感、重視共享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平臺產生“連接”、擦出“火花”。
最偉大的公司不是在思考功能,而是在思考場景。思考用戶在使用的時候,他的體驗是什么,他的情緒是什么,他最需要的東西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一款偉大的產品。
三、課程亦產品
以用戶之心和場景思維重構課程。
場景構成堪比新聞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連接方式。場景意味著我們洞察并理解用戶。而一門課程也是一種具體需求下的解決方案,一門好課程也必是一款叫好叫座的產品。好的課程,是真正能夠解決學員痛點的產品,真正基于場景解決方案的產品。那要如何從學員的應用場景出發去重構課程?建立我們與學員之間的連接呢?
從應用場景出發,以用戶之心
做好以下五件事:
1、需求調研,還原“用戶”使用場景
我們提供的知識點和課程解決方案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場景下,被學員使用的?它有助于解決工作中的什么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還原“用戶”的使用場景,意味著我們對學員相關工作流程的洞察和定義。一個好課程要奔著學員的“應用場景”去構建內容。
2、目標設定,場景代入呈現價值
培訓目標通過彰顯價值,催化你與學員思想的化學反應。好的課程目標要有場景代入感——通過描述“學員是誰”、“在什么場景中”、“做什么”、“以什么條件為基礎”、“達到什么標準”的一句五問,讓學員快速捕捉課程對他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共鳴,產生由衷的連結。
3、課程干貨,呈現場景解決方案
場景是如影隨形的真實存在,當這樣的場景不斷的被最佳做法及其規律所定義,這就是一門好課程要實現的基于場景痛點的解決方案。
不要試圖從“百度文庫”中抽取些理論,就來課堂上忽悠學員;不要從哪里聽到“經典段子“,就迫不及待拿到課堂來分享——痛點背后的“解決思路”,案例背后的“經驗提煉”,才是學員真正在乎的東西。
4、課程素材,引發用戶場景共鳴
平淡無奇的可口可樂,通過臺詞瓶的設置,讓可樂不僅僅是可樂,還激起了對某個經典電影的回憶,讓人印象深刻。同理,課程的素材采編引導你尋找最為恰當的“表達方式”連接學員。不管是圖片、視頻、文字、還是游戲?更豐富多元的素材形成了更多元的連接,也成為課程知識點更有效的傳播方式。
5、課程活動,體驗激發場景應用
只有體驗,才能在場景中感受價值。也只有體驗,才能檢驗學員到底學會了沒有。在課程中設計好的練習和活動,讓單向的說教被體驗所取代。你希望學員回到工作場景要如何應用,就讓學員有機會在培訓現場體驗這些環節,快速找到差距,及時獲得反饋。如果有場景的體驗,教學目標的三級行為評估就能在現場被評估和檢驗。
Any way,當你發現你在課堂上已經被學員拋棄的時候,要知道學員拋棄的并不是對你專業的不信任, 而是他的工作應用場景與你課程的遠離。而我們需要做的是,以用戶之心,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貼近和尊重學員的應用場景。
不掐?那就約吧!讓你大開腦洞!
來源:正略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