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前路幾何
在線教育這股風,從2012年開始一直到去年,從未停歇。據相關數據統計2014一整年,僅僅國內合計投融資金超過44億元,其中外語類20.48億,K12類4.6億,早期教育類3億,IT教育類4.44億,職業教育類9.26億,出國留學類0.66億,平臺類2億。
具體包括,阿里投資TutorGrope1億美元,雷軍投資100教育10億元,百度投資滬江網1億美元。
關于在線教育,資本已經完全爆棚,從業者也多如過江之卿,然而,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個行業,今天誕生了多少從業者,就有多少從業者在明天退出,具體案例可以參考91Talk、粉筆網等。
這表明,這個產業依然有著眾多的問題急待去解決,這依然不是一個成熟的產業。
為什么會興起?
從網絡的發展來說,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促進信息溝通,使信息交流和獲取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線教育無疑十分符合這一定律,在萬物皆互聯的情況下,在線教育如此之大的市場借助互聯網,這無疑將實現一次更大的飛躍。
首先,在線服務降低了交通成本,使教學者與學習者都節省了時間。老師只要有一臺電腦,便可隨時隨地開講,同樣的學生只要有一臺電腦,便可聽老師講課??旃澴嗟纳睿蠹叶己苊Γ澥≡诼吠旧系氖澜?,大家何樂而不為,用一句當下流行的俗語“time is money”。
其次,突破地域限制,讓優質的教育資源對所有人開放。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老師就相當于伯樂,讓老師接觸更多的學生,這不禁是一種資源最大化利用。教為公以天下為公,在線讓教育變的更加“公”,讓祖花朵成長的更茁壯健康。
最后,學習變得自由,各種類型的錄播課程,學者可以自行安排學習時間。沒有老師盯著、嚴肅的課堂秩序,學習時也更加放松。像我,每當遠途旅行都會下好想看的課程,坐在飛機或者火車上便可以進行觀看。即方便也能利用空閑時間。
這三點優勢,給在線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市場。但是這個產業卻有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首先,師資問題
三字經寫到,“教不嚴,師之惰。”老師是教育的關鍵,老師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老師的流失對培訓機構也有著深遠影響。一些意識到這一問題所在的企業已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如歡聚時代,為了解決師資問題,一向低調的歡聚時代可謂是“高調”了一番。2014年3月,歡聚時代與新東方的教師之掙鬧得沸沸揚揚,歡聚時代公司副總裁、100教育負責人劉豫軍表示,要挖2000個新東方教師加盟100教育,歡聚時代高管李學凌同表示,會幫助老師轉型,給予考試補貼。2014年12月又斥資3億元收購雅思名師教學團隊。如此動作頻頻,可見歡聚時代對老師的重視度有多高。
因為師資最直觀的體現,便是關于教學質量的考量,與此可以形成的鮮明案例就是各大一線城市的房價,關于學區房的房價節節攀高,根本原因就是在于這一點。
而現在,很多優質老師,對于互聯網還處于一個不了解的程度,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老師在使用互聯網,但其實遠遠不夠,僅僅是一小部分,這個師資根本不足以滿足如此巨大的需求。
其次,互聯網是教學的硬傷。
如果是,師資力量可以通過資本等外在因素很容易的解決,那么在線教育有關教學質量的另外一個弊端就顯得不那么容易解決了。
互動!
舉個簡單的列子,眾所周知,學習效率最高的效果便是,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產生互動,有什么不懂的直接向老師發問,或老師根據學生的不同表情來決定問題是否需要加重比例去解析。
但這些在在線教育當中都很難實現,在線教育更像是一場獨角戲,老師單方面向學生灌輸,不管學生能否很好的接受,有點類似填鴨式教學。
這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難以保證。
就拿最火的直播課程來說,一堂課的學生少則三四個,多則成百上千。三四人的小課堂還好,老師在講課時可以與學生產生互動,有問題可以給予解答,保證了聽課質量。而成百上千的大課堂就難以保證聽課質量了,即便是一百人的課堂,一個學生若提一個問題,可以說瞬間就被后邊學生的問題刷屏上去,老師無法一一滿足眾學生需求,聽得懂的學生還好,聽不懂的就只能一知半解、湊個熱鬧。
解決這一問題其實很簡單,限制課堂人數,一堂課的人數不得超過六人,讓每個人都能保質保量聽懂學會。然而這樣又會面臨新的問題,老師的薪資問題,付費課堂,當然是人數越多,掙錢越多。讓所有老師都上小課,收入會縮水,老師自然不愿意,而網站也需要聘請更多的老師。
網站需要找到大課與小課的平衡點,既不會全是小課,也不會全是大課。在保證課程質量的前提下,大小課相融合,讓學生自主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聽課方式。讓網站、老師與學生三贏。
我們要知道,教學是注重過程的,課程進度能否按照計劃進行,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學習者對課程是否持有長久興趣,教學網站能否保證老師每堂課的教學質量。這些問題都需要去考慮。一些網站的錄播課程質量參差不齊,以找名師做演講和勵志博得關注,其中穿插一些教學,學習者能否學到東西、是否聽懂、能否學會卻不被得而關注。
在線教育,雖說在線二字在前,重讀的還是教育二字。無論何種方式去創新,最終還是要歸于教育。不論如何去互聯網化,還是要以教學為核心,再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以互聯網為核心,教育成為了輔助互聯網的搖錢樹。
歷史是相似的
遙想那個教育機構漫山遍野的年代,不少教育機構的誕生就是:想“理念”、建校區、選教材、招老師,然后就開始招生上課了。
培訓機構缺乏標準,老師水平參差不齊,課程質量褒貶不一。老師們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說的頭頭是道。然而教育不一場交易,每個人有他的脾氣,適合于一個人的學習方法不一定人人都適用。學習者亦不是專家,不具備辨別好壞的能力。
例如外語教學培訓,培訓機構為了賺錢,制造出了一系列偽需求??v使學外語需要背單詞、學發音、糾發音、學語法、英語角、外教一對一,但如果這些服務不能很好的為“獲得語言能力”這個需求服務,就可以說是偽需求。是商家的賺錢嚼頭。
培訓行業的門檻就此而變的很低,大批看到此蛋糕的人蜂擁而至,都想來分一杯羹。然而火熱過后,大批的培訓機構也迅速死去。
歷史是驚人的相似,幾年后,又一次教育的熱潮興起。只是這一次,商家們把校區換成了互聯網。相似的蜂擁而至,相似的迅速倒下。據統計截至2014年死亡以及被收購的的企業不下30家。
時過境遷,2015已到來,這股熱潮卻還沒過去。在線教育市場依然火熱,且仿佛蓄勢更猛。然而教育畢竟不是買白菜,只要顆大、新鮮、多汁,再加上點包裝與廣告,外在條件看似OK就能買個好價錢。前車之鑒,想要做好教育,各大網站還是得提高內在,畢竟課程質量才是王道。
盡管還有很多的問題所在,盡管體質還不夠完善,盡管還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但宗其還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用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來說,教為公以天下為公,共勉。
(來源:互聯網分析沙龍)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