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上位”催熱了在線教育,家教o2o市場快速崛起,資本紛紛涌入該領域的同時,創業者們的競相角逐的場面不可謂不火爆。但是,這場競爭注定是殘酷又艱辛的路。
從行業來說,家教O2O平臺幾乎是腹背受敵,既難在高度同質化的平臺模式中脫穎而出,又難搶傳統培訓機構的業務蛋糕。從自身發展來說,除了燒錢“供養”之外,家教O2O似乎難以找到一個更具前景的運營模式。業界亦有人士推斷O2O平臺“再不轉型就晚了”,那么繼續深耕現有模式還是開始轉型?在筆者看來,無論哪種選擇都不會是一條平坦順心的成長之路。
深耕現有模式:缺陷決定此路不通
如果說“互聯網+”給了家教行業更高效、更快捷的“交易平臺”,那么投資者們給予的高額融資便是將這個平臺推向死亡的罪魁禍首。以為用錢圈老師、圈用戶即可以拉動平臺高效運轉,卻忽略了整體服務體系的運營。這種“輕資產、輕運營”的思維在教育領域走不通,而且會越走越不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沒有了解到用戶的核心訴求。家教O2O平臺主要的目標受眾是一對一輔導的用戶,在K12教輔市場中,一對一是最高端的細分服務,這部分用戶的第一需求是輔導效果,而非價格。輕資產、輕運營的思路是平臺只做交易,整個教輔過程都由老師把控,這顯然是與用戶需求相悖離。
其次,讓老師扮演多種角色。做教育最核心的是老師,而優秀教師更是稀缺資源,平臺讓擅長做教學的人做了很多不擅長的事——如招生、客服,等等,帶給老師的困惑會很多:一是精力不放在教學提高上自己的未來會增值嗎?二是獨立運營并不擅長,未來會有穩定的收入嗎?
最后,平臺做大的目標反而讓自己做空,因為不具核心競爭力。靠融來的資燒錢補貼拉動老師用戶加入,再由老師帶入已有的學生用戶,這是目前O2O平臺的思路,理想狀態是迅速把市場做大,培養用戶習慣。因此,業績是他們追求的命題。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其實每一個平臺都差不多,燒錢拼速度,誰把全國的網都拉開了,誰才能有明天,其它的平臺就會淘汰掉。創業者拉著風投們走一條不歸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有幸的幾個,但現實卻可能給他們一記悶棍——一對一教輔最火熱的暑期檔結束了,誰還能有力挨過即將到來的業績嚴冬?老師用戶的大規模流失幾乎已成必然。
平臺要想活下去,就要開始“重運營”,具有標準化的服務體系,不能只顧擴張而讓服務失控或根本不控。
轉型未來發展:與線下爭蛋糕不易
一些O2O平臺開始嘗試轉型了,當他們發現固執地“輕資產輕運營”只會讓自己輸掉更多的時候。輕輕家教提出了TT2F(Tutor&TutoringAssisanttoFamily,家庭教師與經紀人連接學生家長)教育服務理念,其實就是轉型做運營服務體系內容。平臺中設立經紀人角色,與家長會建立聯系,對接教學質量的評價,也會參與到線下第一次上課的陪同過程中等。同時,輕輕家教也開始整合閑置的場地資源做為輔導場所,這一切都說明了部分平臺已經開始轉型,而且轉型的方向正在接近于傳統線下機構。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平臺未來成功在即了。平臺自身運營角度講,原有的價格優勢空間就很難維持了,因為運營成本里增加了場地費、教學服務團隊,成本巨大自然會導致利潤降低,無成本優勢,家教O2O又能拿什么顛覆傳統呢?而從外部競爭的角度講,同樣險境重重,一是行業門檻低,全國大中小型機構競爭飽和,容易拉低利潤;二是資源不占優勢,名師資源作為線下培訓最核心的優勢很難被搶走;三是招生渠道不現成,需要重新開拓重新累積;四是產業結構的設計還不成熟,既然是家教O2O平臺,自然不能照搬傳統線下的產業結構設計。以上這些因素都讓這種轉型異常艱難。
而另一個家教o2o瘋狂老師則在進行著另一種意義上的轉型。最近,瘋狂老師正試圖改變評價體系,來避免其備受質疑的刷好評、偽名師的詬病。其主要方式就是設定特級教師小組,為老師寫推薦語,家長在家長端可以看到每位老師有多少特級教師的推薦。而這種方式一出現,便受到業內廣泛質疑。有業內人士指出,特級教師作背書并不能真正解決家教o2o的缺陷。課外輔導,最關鍵的是幫學生匹配到最適合的老師,而不是特級教師眼中所謂的“好教師”,以評審小組的意見來評價老師,維度太單一,其更像是自娛自樂的噱頭,根本沒有摸準家長學生的真正需要。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家教o2o還一直籠罩在傳統教育機構的陰影下,無所適從。想模仿跟進,沒有教育沉淀;想就此大喝顛覆,又自身問題重重,因此,家教o2o平臺的現狀前景堪憂,更無資本與傳統機構相媲美?換句話說,家教o2o想搶傳統教育的一杯羹非常困難,傳統教育機構有著無可撼動的根基和實力,為何分食給家教o2o平臺呢?
從2014年到2015年,家教o2o在兩年間從看似興旺走向真正衰敗,還未來得及與傳統教育機構真正過過招,就已經因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短板而飽受詬病,哪怕目前終于認清了自己的缺陷,寄希望于轉型為救命稻草,也只能是美好的希望,不現實也不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