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校園淘金成算幾何
今年初,教育部發布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明確指出要以有效機制的構建為引領,以“三通兩平臺”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繼猿題庫推出教師端之后,愛學堂、分豆、作業盒子等在線教育機構也紛紛進軍公立學校。作為K12教育階段的中堅力量,公立學校已然成為在線教育爭奪的下一個高地。業內人士分析,公立學校的教學、作業等環節對在線教育而言仍大有潛力。
在線教育大舉發力公立學校
據教育部發布的《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6.63萬所,在校生1.38億人。其中小學21.35萬所,初中5.28萬所。普通高中共計1.34萬所,在校生2435.88萬人。公立學校市場之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自2012年便已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在“互聯網+”概念登臺后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重視。但相較于公辦教育,民辦教育在這一方面的腳步明顯更加迅速,譬如部分國際學校早已開始嘗試利用iPad教學,并通過遠程視頻互聯實現跨地域教學。然而隨著猿題庫教師端的正式發布,公立學校的大門終于有所松動,在線教育企業看到了公立學校于校訊通之外的廣大市場。
除卻猿題庫,各類在線教育產品也紛紛傳出進軍公立學校的消息:盒子魚、愛學堂、分豆、作業盒子……被譽為在線教育洗牌期的2015年已經過去一半有余,公立學校或將成為在線教育企業新的生機。
然而,在在線教育企業紛紛進駐公立學校的同時,競爭陣營也被劃分為了涇渭分明的兩類。一類是立足于官方背景的企業,例如以清華大學為依托、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等機構為支持的愛學堂;另一類則為白手起家的“草根”類企業,如猿題庫。對于如何進入公立學校環節,前者顯然具有天生優勢。借助行政手段,前者的在線教育產品可以輕松跨越公立學校的壁壘。據了解,于2014年創辦的愛學堂,其微課產品已在1000余所中小學進行試點,課程學習數已經達到了78萬人次。另一具有官方基因的在線教育企業作業盒子,也已順利在多個城市多所學校試點。
相比之下,“草根”類企業進入公立學校的難度要大得多。究其原因,不同的價值取向是重要因素之一。愛學堂CEO汪建宏表示:“體制外的在線教育市場很大,但體制內同樣也有幾千億的市場,包括電子設備的采購、教輔資料等等。體制外認可的東西,但體制內卻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看來,體制外做的不是教育而是培訓。體制內往往不愿對體制外開放,就因為兩種價值觀和導向不一樣。”
解決教師痛點成為優選方案
無論是否具備官方背景,企業在進入體制內市場后都要面臨同樣的問題,即傳統教學習慣的改變。在在線教育顛覆傳統教育仍言之過早的大背景下,迎合學校教師教學需求的產品便成為了大多數在線教育機構的選擇,例如題庫類產品。
“老師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學、學生通過移動設備學習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作業盒子聯合創始人賈曉明表示,“我們必須解決老師的痛點。”據賈曉明介紹,學生往往有90%的時間都用在聽課和作業這兩個場景中,盡管市面上的App都是在課外完成,但真正支配學生學習時間和內容的還是老師。“因此,只有解決了老師的痛點,才能從上游改變老師對學生時間和場景的支配,而具有天然大數據特性的作業恰好也是較為容易接管的環節。”
據了解,作業數據是K12階段中能夠采集到的最為連續、密度最高的數據。基于大數據,可以輕松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出題數據進行采集和整理,最終通過題庫分別出高頻題和低頻題。而移動終端的普及也成為題庫類產品的溫床。有數據顯示,K12階段移動終端在一線城市中的普及率已達到100%,二三線城市也能夠達到80%以上。但傳統教學習慣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在線教育產品依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獲得的支持還非常少,我們還是作為幫助老師的產品而不是替代老師,因為老師的價值是絕不可能被替代的,起碼在現還做不到。”猿題庫聯合創始人帥科表示。
“畢竟教育的傳統形式已經延續2000余年,但我們仍然可以保持樂觀。”賈曉明表示,“曾有一個地方的教育局長對作業盒子做出如此評價:‘新技術本身不排斥舊的使用習慣,不另起爐灶,所以對接會較為自然。’”
進軍公立學校仍存諸多難題
盡管眼下眾多在線教育企業專注于解決教師的痛點,但在進軍公立學校的過程中仍然有不少其他的難題待解。
“現在的孩子是伴著互聯網成長的,信息面非常廣,選擇也很多,這就導致孩子很難忠誠于一樣事物。”汪建宏表示,“從內容研發的角度來看,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說解決孩子的喜好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但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從孩子的視角來開發課程。傳統教育機構更關注孩子家長,互聯網教育機構更關注用戶數。但在我看來,給用戶創造價值,將學習變得美好,讓孩子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無論在線教育機構于公立學校領域競爭如何激烈,如何避免淪為應試教育工具是其發展的最大問題。“急功近利的心態會導致在線教育產品出現大量的泡沫。是否要使用在線教育產品,選擇什么樣的在線教育產品,不應該是由學校單方面決定的事情,而應該是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的選擇。無論什么企業,都必須首先解決這一產品是否真的適用于學校的問題。教育實質不改,在線教育最終只是換了個包裝的應試教育。”
學科網總經理助理李懿娜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資源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教師群體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時高考指揮棒的存在使得應試和提分始終擺在第一的發展位置,教育信息化的難題就在于此。由于K12教育涉及到多方參與,未來應該是由一個產品矩陣來應對不同的需求。”
(來源:北京商報)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