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分析以下這幾個維度:
1、時效性
錄播技術簡單,而且最符合互聯網的那種隨時隨地上網,反而規定學習時間,技術更為復雜的直播課程看似是一種奇怪的倒退——其實不然,學習者往往是懶惰的,如果沒有一個時間規定必須去學習,往往沒有那么大的主動性去學習。而MOOC則介于這兩個極端中,雖然一般不限定上課時間,卻規定做作業的截止時間。
2、交互性
一般來講,交互性越強,學習效果越好(在學習效率金字塔中Practice by doing要比Watching的記憶留存率高好幾倍)。但同時,學習者的需求和授課者的成本是有限的。學習者看一個TED的時候,并不要求自己掌握這項技能,或者臨考復習的時候,不需要系統性學一遍這項學科,而只需要找到自己的知識漏洞——那么交互性太多反而成為了干擾。
3、參與度
Coursera曾經統計過與MOOC完成度最正相關的因子,既不是學位,智商,或者學習原因——而是學習者是否有人陪同。同學的出現讓學習變得更加有意思,更容易堅持。而Blended Learning則強調知識的有些部分適合純在線學習(類似陪練)而有些高層次的則需要真人老師的參與(類似教練)。當然成本也高很多(舉我們自己新東方在線的課程為例,具有老師參與的VIP課程比同學科的普通課程貴好幾倍)
4、持續性
同樣是學習場景不同,學習的需求也是不同。職場和生活中,遇到了問題就需要一個解決辦法,要求是快+準確。那么這時候我們會上問答網站(知乎,quora,stackoverflow)。學生學習知識,是對后續知識的鋪墊和積累,這當然就需要系統性的學習配套科學的練習,復習,和測驗。當然最逆天的應該是屬于khan academy這類既有學習路徑,又有碎片化知識點的,學習者可能只是因為某一個地方不懂來到這個網站,卻被網站的其他內容黏住成為了系統化的學習者。
5、功利性
有些人說學習是痛苦的,不逼才不學,有些人說學習是快樂的,不知不覺中,許多時間就過去了。實際上,學習者學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就跟婚姻一樣,有些人是為了繁衍后代,有些人是為了應付長輩的嘮叨,當然不能排除有些是真心相愛愿意白頭偕老。但目前行業里,還是以功利化的學習為主,畢竟人們還是愿意為了考試掏錢——這個趨勢也在變化,家長讓孩子學音樂不再只是關注考級,學英語也不再只是為了考托考G——可是目測我們自己的課程,一種課是跟學生說,你慢慢學三年,你的英語水平會有顯著的提升,可以與老外交流,另一種是說,三個月簽協議包你過雅思7分,自然后邊的報名率高無數倍。
學習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在線教育也自然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沒有最佳,只有最適合。另外這里的在線教育(在線學習)是指廣義的,所以知乎、果殼兒、wikipedia這種本身定位不是在線教育的也包括進來了。
(來源:考走網)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所述內容就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