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熱,在線教育發展勢頭越顯火爆。某新品上線、某巨頭投資、某項目幾輪融資等等這類新聞,幾乎從未斷過。近段時間,有幾家平臺還齊齊走上熒屏,做起了高大上的電視廣告。作為K12在線教育的關注者,筆者確實為行業百家爭鳴、勃勃生機的景象感到欣慰和振奮。但在欣慰和振奮之余,筆者更多的情緒則是焦慮和擔憂。
對于目前看似火爆的發展,筆者隱約覺出了行業的浮躁:K12領域的“互聯網+教育”,有些模式過度強調顛覆,過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目的,沒有真正解決甚至沒有正確引導中小學生用戶的需求。筆者認為,做面向中小學生的在線教育,要有敬畏之心,要做好功能定位:它是對傳統教育的補充,而不是顛覆。
在線教育現狀:看似火爆,實則浮躁
在線教育都在做什么?社交,視頻,題庫,家教,2B、2C、O2O……有的解決教的問題,有的解決學的問題,有的幫學生搞定作業,有的幫家長找到家教……其中曝光度最大、最受資本青睞的,要數家教O2O和搜題類的產品。
先說最近在電視上很火的搜題APP。它在做什么?拍照搜題。學生遇到不會的題目,手機一拍,答案就出來了,確實很方便。對學生來說,可謂無所不能的“作業神器”。但是,當學校教師想方設法要“撕掉”參考答案時,我們在線教育卻要讓學生更方便、更高效地得到答案?這種在線教育產品若是給家長用還好,若是學生自己用,或許只會滋長惰性,誤了學習。
也許搜題APP初衷是提供知識點和解題思路的詳解,可中小學生自主性差,你敢給他答案,他就敢直接抄在作業本上,應付完差事就去玩了,誰還愿意主動去學?學校和家長為什么會抵制?就是因為它與教育倡導的主動思考、獨立完成作業幾乎背道而馳。沒有正確引導學生的需求,還談何滿足需求?
再說家教O2O。筆者對此類模式還是比較看好的,起碼它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搭起了橋梁,滿足家長和學生找家教的需求。但是,它真能幫學生找到所謂的好老師嗎?找到好老師,成績就能提升了嗎?這其中還是有太多難以控制的變量。
另外,雖然在找老師這件事上效率提高了,可老師進家輔導學生,仍是有大量的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真正涉及到教和學的環節,效率其實并沒有提高。而且,該模式能夠滿足的用戶僅局限于城市家庭,對于教育資源原本就少、就差的農村學生來說,要讓好老師下鄉輔導,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電腦、有手機,如果是這種模式,他們也沒法享受到“互聯網+教育”的恩惠。農村學生的需求該如何滿足?
在線教育目的:不是顛覆,而是補充
從上面兩種模式的邏輯來看,他們在做“互聯網+教育”時,想的應該是如何顛覆傳統,通過顛覆的方式,與傳統教育培訓機構爭生源、爭師資、爭盈利。他們確實做到了。但是,難道做“互聯網+”就是為了創造轟動的顛覆效應?
筆者始終認為,無論在任何行業,互聯網只能作為一種“+”的輔助手段。它的目的不是顛覆,而是要讓傳統服務如虎添翼,通過低門檻、低成本、更高效、更普及的方式,補充傳統行業的不足,讓更多人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在線教育,“互聯網+教育”,它的目的就應該是補充傳統教育教學,而絕不是顛覆。尤其是在K12領域,我們應該著重解決兩大問題:
一是如何服務更多的學生,即通過互聯網把優質的教育資源覆蓋到傳統機構未能充分觸及的地方;
二是如何提供更多,即借助互聯網把學校或傳統機構未能提供的東西帶給學生。這便是補充,這便是要正確且極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精神,實現教育的公平與共享。
這兩大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筆者認為,在線教育所能做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措施,應該是:創造能夠讓更多人輕松獲取、同時又能補充傳統線下教學的優質資源,即生產內容!
在線教育的核心:生產內容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內容才是所有學生的共同需求(包括學生的主觀需求,也包括潛在但正確的需求),是學生最想通過在線學習獲取的東西。也許學生很難清晰地表達他們的學習需求,但總結起來其實非常簡單,也非常直接:一個能夠方便自己在課外補充學習的平臺,一些能夠幫助自己查漏補缺的課程和習題。
做在線教育,應該以正確的需求出發,為用戶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東西。在這一點上,筆者非常贊同一家機構提出的理念——“價值為先”。這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低調小機構,叫青果教育。筆者跟青果教育的創始人毛軍峰有過幾次深度溝通,很多觀點不謀而合。筆者曾經問過他為什么不趕時髦做搜題,他說兩年前也想過這種模式,但最終仍然選擇了做內容。避“輕”就“重”,選擇在線教育最苦最累的內容生產,而放棄簡單、來錢快的輕模式?他的說法是:只做對用戶有價值的創新。這句話另筆者記憶深刻。不為顛覆,只為創造價值。對于像青果教育這樣堅持初心、安靜做內容的創業公司,筆者由衷地敬佩。
毛軍峰還告訴筆者,從平臺籌備上線,到如今線下擁有十多家直營及合作機構,青果教育的重心始終都放在內容的研發及輸出上。而且他們不僅自己做內容,還聯合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一起做內容、錄視頻,再通過線下培訓中心將內容輸出到三四線城市。這種做法在快節奏的互聯網圈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卻也是在線教育最最缺乏的可貴精神。
筆者認為,做教育就應該懷著敬畏之心,做K12教育更應該謹慎入微。那些搜題APP確實更容易成功,但既然是做教育,還是應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上來。做內容、做“互聯網+”,是要引導學生更高效地自主學習,而不是要方便學生偷懶。在線教育最好的用戶體驗應該是“我學會了”,而不是“我玩高興了”。所以,在線教育機構,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內容和資源的研發上,放在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上。
在線教育的意義:均衡教育資源。
為什么要做內容?內容研發不僅滿足學生學的需求,也能解決教的問題。有了能夠長久保存和廣泛傳播的視頻課程,教師的大量重復勞動可以省去了,公立學校有了補充性的教學資源,相對弱勢的二三四線城市培訓機構也有了更好的質量保障。一舉多得、多方共贏。
與玩互聯網概念相比,做內容是一件苦活,耗時費力,盈利有限。但做內容卻又是最有意義的細活。內容的研發和廣泛輸出,能助力推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促進教育公平。它能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體現在線教育的價值。
筆者希望在線教育創業者更多地去研究教育這件事兒,而不是一味地炒概念、求顛覆。所有的創新都應“價值為先”,通過互聯網創造價值、傳遞價值。
(來源:騰訊大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