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香港名師課堂
2015年4月,小編有幸認識并參觀了一位香港知名老師的課堂。李老師教授視覺藝術課程已有十年,他的課堂深深地打動了小編。先給大家看幾張小編拍的照片
圖中這個狂拽酷炫的貼滿便簽紙的墻叫做“知識墻”。這個是李老師根據一個叫做Knowledge Building(知識建構)教學理論和模型打造的墻面。左一是李老師的教室布置,其它兩張均為李老師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創作的作品。
李老師任教于香港某三等學校,他的視覺藝術課深受學生的喜愛,李老師本人也因此多次獲得香港優秀教師的稱號。究竟為什么這個課程如此受歡迎呢?故事是這樣的: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李老師與香港大學幾位教授合作緊密,成功應用了一個新的教學模型 Knowledge Building (知識建構)在自己的課堂中。李老師不僅將此教學模式成功地同自己的課堂激勵系統結合了起來,還不停地探索KB與其它新教學策略的結合。比如小編去參觀的那節課,李老師就完美呈現了KB與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維)的結合。
原本這樣排名學校的學生基礎薄弱,沒有學習興趣和動力。然而,小編去聽李老師的課時,卻被學生的積極性和互動交流時產生的思維火花給驚呆了!不告訴我這是后進生我壓根不會這么認為啊!上課的時候,李老師會和學生圍坐成一個大圈。他們以非常自由的方式討論一個話題。討論前,學生會在老師設計的工作紙上寫下自己的想法,自己搜集的資料,任何一個人表達了一個觀點,其他人都可以回應。課堂是完全自由的,等到一節課快結束的時候,學生需要將他們討論的東西寫在卡片紙上,訂到墻上,并和以前相關內容的卡片連接,于是就有了上圖所看到的知識墻。當然李老師也會使用一個叫做知識論壇(Knowledge Forum)的在線平臺來組織學生討論,關于知識論壇后文會有詳細介紹。
在科技及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學生要學習什么才能夠為尚未出現的職業做好準備?答案便是“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如何思考”。21世紀教育突出強調學習者在建構知識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學習如何學習的重要性,換言之,培養21世紀技能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幾個核心的21世紀技能主要是:協作/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思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在眾多以此為培養目標的教學理論和模式中,Knowledge Building (知識建構)作為最受關注和肯定的模式,為學生的21世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
什么是KB?
簡言之,KB(Knowledge Building )是當前CSCL(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研究領域中的熱點, 同時也是 CSCL 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KB這一理論和教學模式帶給教育從業者最大的沖擊是它和“學習”所存在的本質差別。 聽到知識建構(KB)實際上和“學習”不一樣小伙伴們是不是驚呆了!What?KB不是為了學習?No no no, KB其實重新定義了“學習”!
我們先來看看圖1展示的傳統意義上的學習:
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路徑強調學習者由淺入深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并加以應用;這也是我們教科書的編排依據。
我們再看看圖2中展示的知識建構理論循環:深入“學習”
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KB的始點其實是傳統學習途徑的終點。也就是說,KB是逆向的“學習”。
通俗地講,KB和我們常見的大學學者做研究是一樣的道理,即:從發現一個不可理解的現象或問題開始,然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組成團隊,不斷深入調查和探討,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并且不斷改進,最終可能創造了新的理論或產品。
KB的創始人Scardamalia 和 Bereiter夫婦希望通過這一學習模式改變我們死板的教學模式,將傳統以知識為目標的學習變成真正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學習。這個過程讓他們以非常自然而非刻意的方式習得了相關的基本知識,并且將其深化和應用。 雖然傳統的學習,學生似乎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識,但他們并不覺得這些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緊密的聯系。小編當年也是為了考試拼命死記硬背,然并卵,出了考場,所有的知識都原封不動地還給了老師。
其實,近年來傳統教育的轉型,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呢!其中,KB作為一種以學習科學為基礎的強大教學理論和模式已經在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KB 模式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在他人(具有更多知識的老師、家長等)的幫助下為個體同化或順應的,而是在與同伴一起從事問題解決過程中所建構的,是一個在所探討的領域中建立互相理解的過程。
這個解釋一定讓你很困惑吧,說白了,KB的目標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社區(learning community)在交互式的探究和討論過程中,一起成長和進步,習得某方面知識,解決最初的難題,并不斷將共識深化,產生更高階的問題,甚至創造出新的知識。KB是一個持續解決問題和改進想法的過程。
小伙伴們一定覺得抽象又難操作吧?其實這些問題早已經被創始人們解決了。他們在多倫多大學組成了一個技術研發團隊,專門開發了一個網上平臺——知識論壇(Knowledge Forum,KF),來支持KB的實現。”
什么是KF?
KF將我們傳統的面對面小組討論轉移到了網絡平臺上,并且通過KF的多元功能保存了每一個討論記錄,方便回顧與總結,還有教師評估。KF中有一個叫做視窗(view)的東西,視窗的建立是根據主題的需要而定的。
為了避免難以理解,放圖:
圖中的方塊代表學生寫的筆記(Notes),筆記之間的連線表示回復與被回復的關系。比如B回答了A的一個筆記,那么B的筆記就會和A的筆記自動產生一條連線,連線的箭頭指向被回復的A。如此一來,其他人就可以看到A和B在討論,并點擊查看他們的討論內容,選擇是否加入討論。KF實現了學習的絕對民主化,在這里人人都可以當家做主,整理拖動雜亂的筆記,利用工具勾選好的筆記提醒大家關注和閱讀,為某一串討論筆記寫總結或取標題,總之就是,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咯。
那筆記怎么寫?筆記長什么樣? 請看圖4中的KF筆記細節!
圖4中紅色方塊的筆記打開后就是這位學生所寫的筆記。小伙伴們一定注意到了,這篇筆記似乎有一些結構性的輔助,這個結構性的輔助是KB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鷹架(scaffolds),中文翻譯可能聽起來有點詭異,我們可以從英文來理解。Scaffold指的是搭建房屋的時候工人們使用的腳手架。腳手架的作用就不用多說了,那在KB當中的“腳手架”是什么用呢?它們其實是認知輔助工具和結構,通過這些工具,學生必須在寫筆記的時候清楚地分辨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的目的,每一句話的范疇,是解釋,理據還是觀點?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具邏輯和理性地思考,還可以方便他人在閱讀繁多的筆記時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一條筆記的核心內容。KF提供了6種基本的scaffolds(如圖5所示),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層次創建更加適合的scaffolds給學生。 除了scaffold之外,keywords(關鍵詞)也是KF輔助學生提升認知能力的重要功能之一。
圖 5 撰寫筆記時需要使用的鷹架(Scaffolds)
如何應用KB和KF教學?
香港大學陳桂涓(Carol Chan)教授和她的團隊就將KB這個抽象的理論和中國教育現狀結合起來,設計出了一個四個階段的KB實踐教師指南。這個指南包括了:1. 創建協作學習的課堂文化;2. 鼓勵和激勵學生參與到KB和KF之中;3. 深化KB討論和探究;4. 評估KB。感興趣的童鞋可以留言給小編咱們深聊。其實小編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也大膽嘗試了一把水,將KB應用在了中文課堂,效果也是超出了小編的想象。
如何評估KB?
使用KB 教學,不僅可以利用便捷的KF評估分析工具,也可以開展以反思筆記(portfolio notes)為主要形式的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KF中設有5中類型的分析工具。如圖6所示:
圖6中展示的5種工具中,最為常用和實用的就是第一個和第三個了。第一個用來統計每個學生寫了多少條筆記,回復了多少人的筆記,修改了多少次筆記,使用了多少鷹架和關鍵詞等數據。第三個則是用來分析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是否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反思筆記(Portfolio notes)是KB最常使用的評估形式。通過寫portfolio notes(反思筆記),學生需要摘取和鏈接過去的討論中的片段來說明自己甚至是整個班級是如何深化他們在某一個方面的認知,并且逐步解決某些問題,學到知識的。
圖7展示了一個學生的反思筆記,通過使用集合我們的知識(putting our knowledge together)這個鷹架,他反思了自己是如何和同學們展開討論并獲得成長的。他不僅進行了自己的分析和解讀,同時也通過“參考筆記”功能引用了同學的筆記作為其觀點的依據。
KB適合后進生嗎?
以小編的實戰經驗可以自信滿滿地告訴你,這個平臺其實為后進生提供了更加多的機會去進步,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實現了完全的放手,學生之間的互動和約束讓后進生不僅可以看到更多的優秀學生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也可以讓他們同這些同學交流與分享。除此之外,這個平臺簡直是像小編一樣平時害羞不敢舉手發言的童鞋的福音。在這里你可以避免課堂發言的尷尬,暢所欲言,理直氣壯。因為這里只關注問題和知識本身,而不是社交關系的遠近。
小編天花亂墜地講了這么多,無非就是想說明一件事:KB作為一個成功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國外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小編無比期待KB也能在中國的課堂得到推廣啦!
(來源:芥末堆 作者:海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