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層面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眾多K12在線教育企業從自由市場涌向體制內市場,削尖腦袋突破壁壘,試圖率先占領市場高地。這些產品是否能搶灘登陸,不得而知,看官們可隨我來探討下幾個問題。
1、體制內的產品的真正用戶是誰?
也許很多人會回答:用戶當然是學生。毋庸置疑,教學當然是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但是這只對了一半。我們研發產品,最終受益者都是鎖定在學生身上:如何通過種種手段最終提升學生成績,使其在升學考試中占有優勢,這是每一個K12產品的研發初衷。只是因為K12階段學生所特有的一些特性,如:自主能力差、家長限制網絡使用時間、沒有經濟來源等,我們的產品通常要繞幾個彎,才能實現研發初衷。
追究產品入校這個現象,可以知道大家都在極力鏈接老師,以占據學生更多應用場景,從而迫使學生被動學習提升成績。不難理解,既然選擇進入體制內市場,我們真正的產品用戶是老師!
這里不是說K12在線教育產品的用戶畫像都應該圍繞老師展開,而是,準備進入體制內市場或者已經進入體制內市場的企業,應該明確目標:產品試圖通過校園渠道,借助老師力量,帶動產品推廣,那就應該圍繞老師痛點展開,否則活躍低是必然的。
2、老師的痛點有哪些?
眾所周知,現下針對老師的評價體系仍是升學率、教學課時等。老師痛點最后的落腳點都是:如何有效提升學生成績。
在資本的推動下,題庫型產品從作業環節切入,輔以提供數據的學情分析來幫助老師判斷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應該說,這類型產品在提分方面能有一定效果。
在此之外,老師想提升學生成績還要做大量的工作。
首先要備課,他們要準備教案、課件、知識點講解;其次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利用評測、作業等多元手段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后需要和家長有效溝通,形成老師、學生、家長的三方良性互動模式,促進學習方案制定與落實。
因此,一些與老師應用場景結合的產品也應運而生了,如從校務管理入手,延伸至老師教學教研的輔助的產品;為老師提供備教改考輔一站式服務,以學生行為、學習結果數據為依據提供輔導策略以供老師判斷選擇,同時鏈接家長,強化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關系等。
3、體制內市場產品的阻礙點在哪里?
這個時代大環境決定了誰都想借助新技術脫穎而出,老師們也不例外。不過,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為新技術做儲備。
產品操作過于繁瑣?對不起,我們真沒空陪你玩,辦公桌上還有很多試卷要批,教案要寫。即便我們愿意學,也難以趕上計算機專業領域的朋友。
產品體驗很好,只是教材不同步?朋友,不是我們不要你,只是我們也是有教學目標的,中考、高考就在那里,巋然不動。讓我怎么用呢?
不難看出,體制內市場的產品要想滿足老師的需求必然要考慮兩個問題:
1.教學資源的同步;
2.工具產品的易用性以及與使用場景的契合度。
教學資源永遠是老師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石,而圍繞著教學資源在線市場的爭奪從早期純粹的在線教育企業,到如今各地的教育出版社無不想滲透在線教育領域,而隨著國家“互聯網+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大力推動,教育資源又一次站上了風口浪尖,微視頻、優秀電子資源不斷的涌現出來。
而由互聯網技術催發的各種教學工具,通過教育信息化多年的耕耘也具備了登場條件。隨著學校硬件的普及,寬帶網絡的覆蓋,老師們的教學場景已經從傳統的粉筆黑板模式跨入了電子多媒體模式,與之相匹配的工具產品也孕育而生,有的打入老師作業場景;也有產品搶占老師教學場景。
大風起,豬飛揚,誰能搶占風口的位置,誰就能獲得順勢而起的機會。抓住用戶痛點,專注極致打造,貼近老師應用場景,快速反應迭代,必能占據一席之地。
(來源:多知網 作者: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