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找回你的優勢吧
在上世紀50年代的調查中,人力資源曾被視為“最具魅力的領域之一”,根據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Peter Cappelli,當時在IBM、百事可樂、AT&T這樣的知名企業里,HR的地位非常高,“他們有著毋庸置疑的決定權。”而現在圍繞著HR的光環似乎不再那么閃耀。企業的HR部門發現自己在許多關鍵決策上總是“局外人”。那么該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呢?
如今,在科技至上的大環境下,HR和其他炙手可熱的“新寵”部門(“大數據部門”、“人工智能開發部”等)之間存在著一條看不見的溝壑。而溝壑兩端的雙方往往采取避而不見的態度,而不是搭建橋梁;極客與HR成了兩種互不理解的生物。這種看似荒謬的狀態,卻存在于一些最尖端的公司里。
影響HR地位的因素之一是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當經濟發展飛速時,勞動力受到追捧,人員流動大,而HR也因此站到了中心,他們身負為企業擇選良才的使命。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時,HR的工作重心轉移至內部驅動,不知不覺地成了“公司里最婆婆媽媽的角色”——督促員工績效、向管理層提出種種改革建議等等。
但Cappelli認為,“雖然誰都討厭嘮叨,但企業離不了HR這樣有益的‘嘮叨’,否則會病入膏肓而渾然不知。”
在一次HR峰會上,Cappelli讓在場的HR高層總結了一些他們面臨的迫切挑戰:
如何在培訓以外發展領導力?
在塑造企業整體文化的過程中,HR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如何培養關鍵崗位的繼任人選?
如何鼓勵/驅動管理者承擔更多責任?以及是否應該有這種激勵?
對此,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們提出了以下建議:
建議1 做數據的掌舵手
現在的HR部門處于數據引擎的大后方,但其實HR也可以向前跨一步來到數據的前線,用數字為自己的“嘮叨”撐腰,使HR部門的重要決策有數據的支持。通過“感覺”來管理,顯然已經是行不通的了。
對此,Cappeli教授給出的具體方法是:從你公司的IT部門專門挖掘一個數據/機器學習小能手,向ta學習。要注意的是,現在的數據分析與傳統意義上的從統計數據來看問題是不一樣的;后者更多的是用數學模型來衡量變量之間的關系,而現在需要引進的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人工智能的核心)。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機器學習將建立可以從數據中獲取新知識的系統。
通過這樣的數據分析,你會發現一些模式、一些規律,其中只有部分是有用的,學會識別并作出預測。這樣的數據小幫手哪里去找?其實并不需要是資歷豐富的老員工,也許就是你們公司新招的大學生,關鍵是ta要有這樣的專業技術。
Cappelli教授指出,當一個公司的管理大腦也開始由IT部門掌控時,會產生很危險的局面,使公司在管理上、尤其在人力資源領域出現很多盲區,所以HR必須加入到數據的對話中來,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自己的角色弱化。
建議2 植入戰略
來自HR高層的另一個困惑在戰略層面:現實中,沒有一種戰略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有時候,公司會給出一個既定戰略,然后要求所有人跟著走。但實際上,一百種狀況可能需要一百種戰略,或者需要一種靈活機動的戰略。
對此,Cappelli認為,一方面HR可以告訴業務部門,我們可以為既定戰略做些什么;另一方面,讓這些部門了解到,HR并不是要左右他們的決定,而是讓他們獲得更多有助于決策的信息,當業務部門只關注某個數據指向的所謂的“最佳戰略”時,HR也可以同樣用自己的專業研究打開另一個視角,提供一些說明問題的數據,證明有時候一個單一的戰略是行不通的;而最后,HR要保持“聽不聽由你們決定”的中立立場,以退為進。為了把自己更好地“植入”業務,HR可以以項目為切入點,發揮自己的作用。
建議3 用文化撐起半邊天
“改變文化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Sigal Barsade
企業文化就是HR的優勢,因此HR決策者要特別關注自己創造出的產物。但是,如何改變文化?如何管理文化?做這些的目的和好處是什么?為了回答以上問題,Sigal Barsade教授認為HR還要問以下三個問題:
1. 在你的企業里,什么樣的行為獲得嘉許?
2. 在你的企業里,升職依靠的是什么?
3. 在你的企業里,被嚴禁、處罰的行為是什么?
這些問題非常關鍵,因為避苦趨樂乃人之本能。
與企業戰略和結構不匹配的文化無法幫助企業更好地生存。Barsade指出,即使你的文化價值看上去無懈可擊,若是沒有組織架構的支撐,也就沒有什么用武之地。例如,有無數的企業在倡導“團隊導向”的文化,但它們的內部政策和激勵機制卻和文化自相矛盾——把員工按績效排名,排名低的遭到淘汰等等。
就像冰山只露一角,文化的意義和影響也有很大一部分隱藏于表面之下,無人察覺,我們只是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表面部分。一個組織的文化其實肩負著一些最根基的問題,例如:我們以何為生?它影響著員工的一舉一動。如果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員工就會自發地管理自我,比從外部或上級來的強制規定要有效得多。
此外,企業的視覺標識是文化的具象化體現,是傳播企業價值的載體。
全球食品巨頭AMD用蘆筍的形象來代表對于研發高風險產品的決心。蘆筍雖然收益好,但耗費高、生產難度大。AMD由此創立一個“蘆筍獎”,專門用于表彰每年最佳失敗項目,傳遞出了“允許冒險”的企業精神; Airbnb的企業logo表達了 "人"(people)、“居所”(places)和"愛"(love)的含義,與公司市場策略所傳達的訊息相吻合。
因此,設計企業視覺標識時,也應考慮哪些元素是在企業里有號召力的,能夠引起共鳴的,能夠更好地幫助企業文化的建設。
那么,“強大又成功的企業文化”究竟是什么樣的?Barsade總結出了一些共有的特質:
與企業的戰略和組織架構相匹配;
員工深知自己的文化,并從招聘起到各個工作環節都自發地貫徹這種文化;
高層領導者發揮著持續的管理價值;
符合行業背景,并能幫助企業為環境的變化做好準備。
如果HR想要改變組織文化,則需要關注以下方面:
充分了解舊文化與新文化,知道改變的原因;
驅動文化的是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愿景。最重要的是管理層認可什么,他們關注、衡量和控制哪些方面,以及新文化對于團隊績效的影響;
有針對性地引進能夠改變企業文化的新員工,并持續激發他們的熱情。招人的標準不僅是技能的匹配,還要有文化的契合。
來源|knowledge@wharton
原題|Has Human Resources Lost Its Edge in a Tech-driven World?
編譯|中歐商業在線
本網站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