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浪潮下,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從傳統教育機構的老師,轉型為在線教育公司的產品經理。但與眾多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不同的是,他們帶有學術、教研的性格,常把“教育本質”、“知識體系”掛在嘴邊,了解老師們的苦惱,希望用科技來改變傳統教學。
在公司里,我和某同事共用一間辦公室。由于他慣于“摻合”各種項目,因此有一位不速之客時不時會闖進來找他。
此君為湖南人氏,身材圓潤討喜,戴一副厚厚的眼鏡,偶爾發型凌亂如鳥窩卻不自察。他通常面帶淳樸至極的微笑,做派如鄰家男孩,但萬萬不能被此假象迷惑,忽視了此人豐富的內心。
如果我不說,你一定不會把他與高考數學滿分得主聯系在一起。但蘭琦不僅14歲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后來還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拿了學位。大家都認為,這必然與他出身數學世家強相關——其父為深圳某中學數學特級教師,蘇步青數學教育獎獲得者。
但讓我覺得更牛掰的是,他還找了一位高考數學離滿分只差一分的夫人。在我國這個教育大國,高考數學拿滿分的每年都有,但夫妻倆總分299的,我真沒遇到過第二對。如果你碰巧還知道他們倆各有一個又大又厚的筆記本,用于隔三差五給對方出題并以此為樂,是否會感嘆來到了數學的二次元世界呢?這時候,發型什么的顯然不重要了。
他還有不少優點,其中之一便是勇于自黑。譬如在等電梯的無聊時刻,他會展示與“囧”字幾乎無差別的面部表情。我時常會想,如果“囧神”可以注冊為卡通人物,頭像不用特別設計,只需要將其“囧”表情簡單處理即可。
蘭琦現在是公司的數學產品經理,但卻是半路出家。此前他在以數學起家的學而思做了七年老師,負責高中數學尖端班教材編寫,是學而思數學教研的核心人物。多年的教學經驗讓他很清楚,僅憑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都對癥下藥。要想徹底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問題,需要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學習診斷和數據分析,并根據學情,指導進行精準的針對性的練習。一旦有了幫助學生診斷并指明學習方向的工具,教育培訓將發生革命性的的變革,家長就可以利用這個工具指導孩子高效學習,甚至孩子自己都能借助于這個工具進行自助型學習。
在加入現在的公司之前,他已經開始自己摸索著做智能題庫,但即使是過去那個大平臺,也沒法滿足他的需求。這個時候,他遇上了百度出身的工程師大拿,于是半推半就的開始了互聯網教育產品之旅。
其實,現在互聯網教育產品,特別是K12階段的互聯網教育產品并不好做。
對于家長來說,他們在線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干預程度比較低,有的家庭甚至把一個學期兩次的家長會當作了解孩子學習過程的唯一途徑。如果說學習過程由線下還轉移到線上去了,這就意味著他們可能連老師都找不到了,又怎么去觀察這個學習過程呢?他們又怎么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監督呢?這就導致了家長對互聯網教育充滿疑慮。
另外,網校剛開始出來的時候非常火,但過了幾年家長也就冷靜了。他們發現其實網校也沒有傳說中得那么神,所以回歸到對學習效果的本質訴求上來,就不會像原來那樣盲目的跟風。
雖然存在困難,但蘭琦做互聯網數學產品有他的優勢,他本身就是一個教研專家,了解用戶且善于換位思考。同時,他放棄了聰明人習慣走捷徑的做法,用踏實去趟平路上遇到的“坑”。
我看到蘭琦的團隊如何一步步從不到10人擴大到20多人。在此期間,他在學而思時期的親密戰友再次成為了他的同事。有了清華女學霸與黃岡大拿撐住教研團隊,蘭琦得以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產品上。
他比很多人更早的認識到,互聯網教育產品必須回歸教學本質。因此,他率領數學產品團隊花了整整4個月的時間搭建知識樹,以及與其匹配的后臺系統。
在其他產品3、4個月就可以鋪到全學段全學科的時候,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中學數學這一門學科上。當其他的產品宣稱題庫容量達到上百甚至上千萬的時候,他們老老實實的用LaTeX排版,用幾何畫板去作圖,用5個多月的時間精選出5萬多道題。當其他的產品引入各種教案、備課素材的時候,他們仍然在老老實實的對知識體系每個知識點去寫注釋、補充例題、總結方法。當其他的產品早就海量視頻的時候,他們才剛剛開始考慮要不要把視頻課件引入系統,以提升教學效果。
產品進度是不是有些慢了?
我問過蘭琦上述問題,他也對我長篇大論的解釋過他的想法,大意是首先把學科本質研究清楚,在學科本質清楚的情況下再把教學的素材組織起來,因為有這樣的系統在,才可以將學生和內容進行準確的匹配,否則永遠都沒辦法實現個性化教育。
此人嘴邊常這么念經,“我們在內容建設中投入了多少精力,最終這些精力一定在我們給用戶帶來的價值上體現出來。內容越倉促、越草率的產品,最后給用戶帶來的價值一定越少。”
我們都知道, “教育產品”這四個字由兩個名詞組成——“教育”和“產品”。教育本質上是傳授知識的一個過程,教育的本質就一定是教學研究,把知識傳遞下去。而產品的本質是創造用戶價值,怎么實現呢?蘭琦認為體現在中學教育上就是保證學習效果。在中學階段,中高考成績就是衡量學習效果是否提升的最佳量化指標。
因此,蘭琦的理念非常清晰——一款合格的中學在線教育產品,它應該首先承諾能夠提分,這樣才不會陷入到依靠層出不窮的新概念來炒作的惡性競爭中去。
怎么樣才能使學生的成績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
在越來越習慣PM(產品經理)身份的“囧神”眼里,當K12互聯網教育產品都圍繞著這個難題進行創新時,一個輝煌的時代才算真正的到來。
(來源:多知網 作者: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