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多年來帶給我們的是一元化的、單邊的價值觀:好與壞,黑與白,0和1,非此即彼,你死我活。這容易造成一個危險的結果,就是讓你只會單線程地思考問題,在不知不覺中,縮窄你看世界的角度。
經常被問到,某網模式怎么樣,能不能活下來,最終把某機構干掉?提問者眼睛里裝著困惑,或者發著光,確實是在很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但很可能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現在的教育行業至少有著四大類玩家,每一方都可以站出來給你幾個充分而真實的理由,告訴你最后他能成為清理戰場的勝利者:
● 新興的在線教育項目們會告訴你,中國在教育行業的地大物不博,造成了教育資源的稀缺與分配不均衡,這種不均衡將是在線教育得以茁壯成長的最佳土壤,而且,未來的老師將會是80/90后,未來的學生將會是00/10后,他們對于在線化和移動化的學習方式將會更加適應,未來一定屬于在線教育
● 已經成熟穩定的一線傳統教育機構會告訴你,教育容不得太多的迭代試錯,需要高品質的內容與無微不至的服務讓學生用戶真正有所收獲、讓家長用戶放心,而這正是擁有優質品牌背書的一線機構們多年積累的最大資本,即使世界再變,教育的這兩點本質會堅若磐石
● 二線以下城市千千萬萬的中小機構們會告訴你,教育具有極強的區域特性,升學政策、教學進度、學生背景與基礎等各各不同,一省一世界,一市一天堂,只有深扎在本地第一線的機構們,才能夠提供最適合本地的針對性服務
● 最后,公立學校們笑了,學生的可被挖掘的時間就像土地資源,是有上限的,占據學生80%時間的才是教育的真正主導者,才是主流,縱然革新升級的慢一些,但是每一步變化都會實實在在地作用在師生的教與學行為中,僅此一點,無人可撼
每一類玩家都說出了中國教育真實現狀的一個方面,并想基于此實現一統,打造長青基業。然而極有可能的現實是,每一方切實存在的優勢相互角力,誰都無法代表真正的未來。這樣的角力帶來的看似不穩定,恰恰才可能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穩定態。
此時,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看這場角力。教育這艘大船在“穩定態”下,發生著點點滴滴的變化,只是因為你我在船上,而這艘船又在一片浩瀚大洋中,所以不太容易感受到它的前行。如果一些反方向較勁的力量,能夠調整一下方向,就可以避免無謂的力量消減,形成合力加速這艘船的前行,使其跟得上時代嗷嗷待哺的需求。
如何形成合力,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考慮:
● 產品一定要緊密結合用戶當下真正的使用需求,不單純追求技術的極致:技術的天性會追求指標數字的不斷優化,這正是行業不斷發展的原動力,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前沿技術與市場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往往存在一個時間差,技術方面100分的貨未必是市場真正需要的 ,80分、甚至60分都足以給帶來有價值的推動,因為市場正在使用的可能是一個30分的東西
● 市場和渠道的價值不亞于好產品和好技術:對教育行業而言,讓用戶用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里邊有學校、老師、家長的引導,更有學生自己喜好的傾向。好產品和廣渠道很難同時在一方身上并存,強強互補很重要
● 善用資本的力量,充分利用其客觀性:資本歸根結底烹調的是財富盛宴,有情懷的投資人可以再加入一些道德使命感的配菜。大多數資本會受行業客觀真實的演進趨勢而做出選擇,有實力的資本甚至能夠引導行業演進方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切都在印證“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別看今天兩家打得挺歡,轉眼就合并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資本可能是最適合成為共同做大蛋糕的主力推手,而非鼓動大家頭破血流去搶一個還不夠塞牙縫的蛋撻
船前行,蛋糕才能做更大,大家要共同分享的應該是時代進步帶來的紅利,而不是舊江山的你爭我奪,分封割據。希望中國的教育真正能夠做出一些改變,不只是商業上的,是真正在教育上的。
(來源:芥末堆 作者:水宙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