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是中國一直想要扶持的行業,但無奈從1926年萬氏兄弟制作出國內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到后來《大鬧天宮》爆紅,再到歷史原因造成的動漫發展受限和人才流失,中國的動畫行業一路上略顯無力,甚至原本積淀下來的文化反而被制作成影片從國外輸入。
不過今日,情況已經有所不同。如果你看過《大圣歸來》、《捉妖記》,或許會被大圣、江流兒、胡巴之類的形象所打動。聯想曾經紅極一時的動畫《寶蓮燈》等,國內的動畫市場似乎已經很久沒有這么熱鬧過了。
《大圣歸來》以及《捉妖記》的制作團隊中有不少人是奇跡曼特(CG Mentor)的學生,電影的成功讓這家數字藝術網校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奇跡曼特隸屬于北京恩躍時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于2010年4月,2013年10月,完成華創資本的天使融資;2014 年7月,完成好未來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
創始人王博曾在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求學,大二期間幫助老師撰寫教材并和出版方合作講課,畢業后又轉入首都師范大學任教,兩年后進入地面培訓機構,后自行創業。作為較早進入CG (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動畫)領域在線教學的玩家,奇跡曼特的創辦源于王博的不安分。2009年,正式創業前王博曾做過一個名為《如何讓動畫越做越簡單》的教程,兩周下載量超過二十余萬次。之后,王博跳出機構,從“義務輔導”轉而嘗試付費的在線教育。
在地面機構任教期間,十個月的課程費用在2.98萬元,將同樣的課程改進后轉移到網上變為1.64萬元。基于創業前的一些學生資源和口碑,當時學員或準學員對王博非常信任,唯一懷疑的是線上授課的模式。對此奇跡曼特采取的方式是學員支付兩個月的課時費,確定課程適合自己再進行續費。后來14名第一批學員全部續費,之后奇跡曼特繼續沿用試學續費的形式。
“小眾”的CG
2003年,在王博大學入學初期,開放動畫專業的高校僅有三、四十家;到2007年王博畢業,擁有相關專業的高校已達四、五百家,期間動畫業的瘋狂生長和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2010年,奇跡曼特成立,雖然之前動畫行業得到發展,但王博形容彼時國內的動畫環境只用了兩個字——“很慘”。
國家扶持文創產業終歸是好的,但事實上其中多少還存在些問題。將制作公司分為原創和外包兩類,主打原創的制作公司強調IP,制作風格不易突破,很難吸引頂尖人才;外包公司中有不少為日本、美國等國家的需求提供服務,諸如《星球大戰》等影片,背后不乏中國的動畫制作人員。
對于科班出身的學生來說,外包公司反而比原創公司更能激發他們的活力。但當中的問題在于剛畢業的學生難以企及專業外包公司的高度,中間的斷層需要有人填補。
怎么解決人才斷層?
為填補斷層,王博的做法是在奇跡曼特進行授課的同時,引進行業一線公司的從業者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企業可以通過參與學習過程,培養、挑選合適的學生作為企業的人才儲備。王博認為,這種方式將企業以互聯網+的形式引入教育鏈條。
奇跡曼特最初以錄播的形式授課,通過郵件發送課程視頻,告知學生做什么、做成什么樣、為什么做;并以一周為deadline,一周中反復修改作業,在時限截止后,給予學員成績。針對老師端,也同樣設定出規定時間,在規定好的時間內,雙方可線上溝通、及時交流。動畫這門手藝講究“練”,通過反復訓練和一定的獎金激勵,學生在完成教學的過程中會更加積極。
無疑,在線教學對傳統線下模式產生沖擊。在線形式的產能遠高于地面機構的產能,校舍、設備等成本更不用說,更被學生看重的是能夠花線下機構一半的費用向一線從業者學習。
目前,奇跡曼特的專業課程已從最初的動畫擴展至原畫、室內設計、UI設計等七個專業。每個專業配有一位老師,再通過批改作品環節引入多家行業公司。不單局限于動畫業,大多數學生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學校中所學技能和實際工作所需存在脫節現象,而基于奇跡曼特的模式能提升行業人才造血能力。
怎么吸引用戶?
王博將在線職業教育分為知識結構導向和經驗結構導向兩種,認為經驗可以互聯網化,而擁有豐富閱歷的導師也符合這一點。
教育是件以結果為導向的事情,有結果、有效果,用戶才會付費。另一方面,在王博看來,用戶在多數情況下對教育本身缺乏判斷能力,所以在線教育需要通過互聯網塑造學習場景。
王博告訴億歐網,在教育中,真正的學霸很少會為此買單,沖動購買型的付費用戶占到很大比例。所以必須保證結果,才能產生續課行為。
五年的創業經驗已經讓王博漸褪當年的文藝氣息,如今更多的是對互聯網教育的思考。王博將上述行為比作健身房模式,并稱其為在線教育的1.0時代,而將企業植入教學的模式稱為在線教育2.0時代。
當然,思考之余,還需要有對行業的觀察。可以看到,一些在線教育公司開始將眼光分散到線下,在億歐網問到王博是否有意將奇跡曼特向線下延伸時,得到的答案是:
“一切皆有可能“。
(來源:億歐網 作者:劉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