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加強資源平臺、管理平臺的互通和銜接,支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利用國家已有系統開發相關應用。這意味著公立學校可能加大校外機構的服務購買力度。
這對致力于K12領域的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與學校進行合作,也就成了很多企業的努力方向。但如何開發出真正能滿足一線教師和學校需求,切實解決當前教育教學當中“痛點”的產品,是眾多在線教育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10月10日,K12教學內容提供商與服務商學科網獲得好未來3000萬美元戰略投資。好未來表示,學科網依托K12教育信息化一直深耕公立教育體系,合作后,好未來可以把積淀多年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公立教育體系,更好地輸送給廣大教師和學生。
不獨好未來,近期多家在線教育企業正發力與公立學校合作。但多名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告訴本報記者,在線教育尚未觸動公立學校的傳統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
“現在在某些教育環節上,在線教育公司提供了不少不錯的"小微"產品,但有助于學校教學整體改革的產品并不多”,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蔡可說。
在線教育企業爭相聯手學校“學科網目前有超過1500多萬的注冊會員,其中80%以上是教師用戶,并和3萬多所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學科網創始人、北京鳳凰學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學藝說。
“目前來說,在線教育看起來似乎存在著2B和2C兩種模式”,陳學藝認為,“2B的優勢在于可以快速發展結構化用戶,雖然前期工作進展周期可能較長,但后期成長很快;2C可以采用互聯網手段,快速發展用戶、快速積累流量,但用戶作為單獨個體存在,長尾效應不如結構化用戶,面臨變現的挑戰。”
越來越多的在線教育企業正嘗試與公立學校合作。今年3月,一起作業網公布了他們關于平臺化的發展思路。公開報道稱,目前全國有31個省市的4萬多所學校正在使用一起作業網,覆蓋學生人數超過1000萬。
傳統教育體制也在向第三方教育提供商敞開。在今年5月召開的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表示,應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她提出,信息技術是手段,發展教育是目的,關鍵是融合創新,促進傳統教育與信息化教育的優勢互補。
9月初,教育部發布《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提出加強資源平臺、管理平臺的互通和銜接,支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利用國家已有系統開發相關應用。
這意味著公立學校可能加大校外機構的服務購買力度,校外機構所研發的活動類課程,也要更緊密地配合校內課程的需求。
傳統學校教師的在線需求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鄧虹在2003年就開始用網絡平臺上作文課。“在傳統作文課中,老師批完所有學生的作文大概需要一周時間,講評時也只能抽出幾篇優秀的或不太好的作品”,鄧虹說。
“通過網絡平臺,一個老師可以面對幾十名學生,而且全是個性化的指導。網絡還擴展了課堂互動的渠道,以前的教學只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但在網絡平臺上,可以實現師生、生生、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鄧虹說。
鄧虹認為,網絡作文課改變了傳統作文課的氣場,“令我感動的是,有些學生半夜了還在要求上傳、遞交作文,有些學生經過我在網上一對一的"面批"后, 依然興致不減地對原文進行一改再改。這些現象是以前傳統作文教學所看不到的,我分明感受到每個學生從網絡寫作中體驗到快樂、成就和充實”。
但鄧虹也告訴記者,利用網絡平臺的教學尚未成為她采用的主流教學模式,一方面,“這需要耗費老師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另一方面,“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可以滿足應試體制下的學生需求”。
“信息化教學更適合專題教學,比如將課本中的某篇魯迅作品擴展為十篇,一個學期上一次,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在試卷面前,只讀過一篇魯迅作品和讀過十篇魯迅作品的學生,可能不會有分數上的差距”,她說。
“曾經有一家在線教育公司想與我們合作建一個慕課網站”,南京外國語學校教研室主任朱善萍說,“前期費用比較少,但后期維護費用比較多”。
此外,網站內容的更新也是難題,“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沒有太多時間來做慕課,而如果網站更新太慢的話,肯定沒有生命力”,朱善萍說。
但南京外國語學校也錄制了數量不少的名師教學視頻,并上傳到了學校內網,作為新進師資的培訓素材。
“我們學校還沒有使用在線教育公司的題庫類產品,學校要求每一名老師獨自開發試題”,朱善萍說,“那些現成的試題很難保證知識的新鮮”。
“我現在帶的這一屆學生,起點明顯高于上一屆,所以我們的教研組馬上調整了策略,比如給上一屆學生的閱讀文章可能就不會給這一屆學生閱讀了”,她說。
在鄧虹和朱善萍看來,信息化教學方式只是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工具,能否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核心仍在于師資。“我們不鼓勵老師使用現成的題目,每一張試卷都是老師點滴積累、苦思冥想設計出來的”,朱善萍說。
很難達成的理想狀態“真正的個性化教學在在線教育的支撐下是有可能實現的,當然前提是在線教育中的教學資源要不斷豐富”,山東濰坊廣文中學校長趙桂霞說。
趙桂霞認為,公立學校在利用在線教育服務的過程中,存在諸多掣肘,首當其沖就是資金問題。“廣文中學老校區的硬件設備還無法滿足在線教學模式的推廣,比如網絡帶寬可能滿足不了幾十名學生同時通過WIFI連接上網”,她說。
山東省昌樂一中副校長張福濤告訴記者,在這所初中高中全部實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學校中,學生、教師使用的學習平臺是與企業合作開發,“我們出思路,他們出技術和資金”,張福清說。
“一些在線教育公司向學校推銷已經成型的在線學習平臺,但這樣的平臺可能不能完全滿足學校的需求”,他說,“比如現在網上有數量很多的"微課",但很多內容都不是老師需要的,我們的教學資源都是老師自己制作的”。
蔡可認為,在線教育公司與公立學校接軌的理想狀況,是需要區分學生、普通教師、教研組長、校長等不同的使用對象,厘清他們的具體需求,從而幫助學校的教育服務更清晰化、個性化。學校需要面對具體對象,針對具體業務,制定整體工作方案。
“但往往理想狀況不太容易達到,這和學校領導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有關,也和企業是否有引領未來的責任心與研究能力有關。學校層面的信息化領導力不足,企業有自己的訴求,高校研究者不貼地氣或有專業細化的局限。這中間最重要的角色是學校領導。”他說。
蔡可認為,在線教育應該要讓全新的教育理念實現起來更簡單。一個優秀的在線教育產品,應該是把握住了“混合式學習”整體視野下的某一個環節,如“混合式學習”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學習對象、學習內容;課程教學的實施目標、實施過程、實施結果;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流程、資源支持、教學支持、學習評估等制約學習的各種因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