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新媒體平衡家校關系
有教師說自己在與家長的關系中是“事實上的弱勢群體”,這種抱怨可以理解。但是,教師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因職業(yè)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雙方所處地位必然是不對等的,學校和教師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由此形成的學校與家長的關系中,學??傮w是處在一種相對強勢地位,這首先是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而這一狀況,又被我國的特殊國情如獨生子女政策、高考壓力等放大。
身處相對強勢地位的部門,在處理職業(yè)活動中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時,必須要對這關系中的不對等因素有清醒認識,這樣才會有意識通過多種努力,以求盡可能降低這種信息的不對稱。
職業(yè)活動中,真正的尊敬以信任為前提,而這種信任的建立,居于強勢地位的一方負有更大的責任。以學校為例,要在老師和家長之間建立真正的互信關系,學校首先要制定嚴格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yè)規(guī)范,比如教師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媒體報道中提到,有的班主任通過微信群安排任務,向家長們征集“推廣普通話活動”的口號。類似這樣的事情,顯然并不符合教師職業(yè)規(guī)范。試問,班主任有什么權力把本應自己完成的工作攤派給家長?但有的老師不但做了,而且理直氣壯,渾然不覺其非。在筆者看來,這跟學校對此缺少基本規(guī)范有很大關系。
學校還應切實擴大學校的開放程度,吸引家長能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學校事務管理,而不是簡單的訓話式家長會。在這種有章可循、充分平等開放的環(huán)境中,家長才可能由衷地理解學校及老師工作的艱辛和付出,相互的信任才有逐步建立的可能。
互聯(lián)網是人性的延伸,虛擬空間是社會環(huán)境的真實投影。家長微信群的生態(tài)是當前學校與社會及家長關系的縮影。從媒體報道的情況看,這些微信群確實給家長和老師帶來了很多方便,但也帶來很多困惑。在筆者看來,在“方便”與“困惑”之外,包括微信群在內的新媒體平臺,又何嘗沒有給我們重建正常的職業(yè)關系提供了全新的機會和平臺呢?有了基于網絡的微信群等虛擬交流平臺,老師和家長們都身處一個相對公開的群體中,在某種程度上,家校之間的關系其實是變得更為透明了。只要學校有了嚴格細致的職業(yè)規(guī)范,老師和家長都知道什么話是學校嚴禁老師講的,什么事是學校嚴禁老師做的,大家身處一個透明的平臺中,這難道不是一種新型的相互監(jiān)督和制約嗎?
學??梢苑e極利用好網絡技術,利用在學校和家長關系中的主導地位,以微信等新媒體為平臺,引導老師不但要加入家長群,而且要和家長平等商討建立基本的“群規(guī)范”,從管好一個群開始,重建學校與家長及社會的關系,難道不是好事一樁嗎?
不必夸大微信群背后的矛盾
微信群這種虛擬社區(qū),為家校溝通提供了廣闊空間。家校微信群的清凈,應由家長和教師共同維護;其喧囂,也應由兩者共擔責任。廣大家長和教師應當認識到微信群與現(xiàn)實世界相通的復雜性,以及網絡對現(xiàn)實情況的無形放大,意識到自己的一些網絡言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無形傷害。
以家校合作的視角來審視,家長微信群建立的初衷應是交流孩子教育信息、助力教學信息公開透明,減少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加強家?;バ哦?。應該看到,其間暴露的各種弊端,終究小于這類信息交流平臺帶來的有利之處,因而不能成為取消、屏蔽微信群的理由,否則就是因噎廢食。
面對面的家校溝通不能丟
隨著互聯(lián)網社交平臺的出現(xiàn),正如克萊舍基所言“我們已經被戲劇性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原本在教育問題上的看法就有許許多多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一旦挑開了,又不是面對面的,就少了幾分顧忌。于是,就有了爭斗、猜忌、恩怨。
微信群里的紛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正是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關系不平衡的一種體現(xiàn)。我們不能任由這些不良現(xiàn)象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種不平衡也正是教育的可為之處,如果各方都能從這些紛爭中看到改善的必須,改變的可能,敞開心懷,平心靜氣地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或許我們所期待的美好教育也就有了希望。
家校微信群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提醒我們,不能把構建和諧家校關系的希望都寄托在虛擬的網絡平臺上。它看起來非常便捷,但引發(fā)的一些新問題可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比如說,當家長、教師都沉湎于網絡平臺這種快捷的交流方式時,家校溝通的質量就令人擔憂。無論何時何地,面對面的溝通都是必要且無可替代的。在一些中小學,類似家長委員會這樣的家校溝通機制原本就沒能很好地發(fā)揮應有作用,如果再任由網絡虛擬平臺“占領高地”,與我們致力于構建和諧家校關系的初衷,恐怕只會背道而馳。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