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發展 給教育帶來深刻影響
“信息通信技術處于加速發展和跨界融合的爆發期,是新一輪引領科技革命的主導力量,我們的教育應該跟著教育需求走”,教育部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王珠珠指出。
事實上,“專題探究式學習”正是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倡導的適應網絡時代的學習方式。劉長銘認為互聯網發展為教育帶來了一系列變化:
變化一:突破了學習的時空界限,時時為學習之時,處處為學習之所。人們越來越習慣移動式學習、超越時空隨時隨地學習、目標明確精準的學習等。
變化二:淡化了學習者和施教者之間的界限,教育者首先是學習者,不再是權威和知識的化身。
變化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性化學習的要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因材導學,從而形成基于個人興趣和主動需求的高效的學習方式。
變化四:網絡學習者需要對信息進行篩選、評估、分析、整合,這是對學生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
變化五:超文本閱讀所體現的非線性學習方式和過程,更加符合人的思維特征,將極大提高學習效率。
變化六:豐富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及快捷的檢索方式有利于“專題探究式學習”,實現基于個人興趣的“精準學習”,任何學習者都可以快速成為“專家型人才”。
變化七:多維度以及多學科綜合探究式學習,將極大地激發學習者的興趣與動力,培養學習者的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變化八:虛擬的學習與交往社區、無邊界的多維交互使參與者共同構建新的網絡社會文化,人類的智慧會更便捷、更全面地實現共享。
當前,在互聯網技術的驅動下,形成了網絡技術——碎片化學習——發現知識線索的學習路徑,因而專題探索式學習順應了“互聯網+教育”的變革。
技術取代教師 僅是“遙遠的傳說”
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教育,對于學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長銘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感興趣的不是純粹的書本知識,而是帶有教師個人特質與精神價值的知識。從目前來看,技術還無法產生教育者的智慧,技術取代教師來實現學校教育的功能僅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根據十多年的互聯網教學實踐,劉長銘著重談到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教育中,互聯網不能做到的事情:
一、互聯網技術不能替代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經驗不能間接獲得,必須親身實踐和直接體驗;
二、互聯網技術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診斷和反饋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學生的自我反省;
三、互聯網技術憑借豐富的信息可以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但是不能替代學生頭腦中的聯想和想象;
四、互聯網技術目前還不能替代教師給予學生思想、情感和心理的關懷,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的交流。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