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是線下教育的堅定支持者,經歷了3年線下培訓創業之后,我最終選擇了在線教育。我將這3年中的經歷和思考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希望大家 從一個k12領域創業者的視角,解構一下發生在一線教學中那些真正的痛點,這些痛點,如果不經歷不深度參與就不會知曉,希望能幫助正在創業和即將創業的人 們,更好的看清市場,找對痛點。
2010年,經學大三年和安博一年的歷練,我決定創業。方向依然是線下培訓機構,主做小班和一對一。在經歷了蓬勃發展期之后,遇到了這個行業無法避免的問題:
問題一:“1:8魔咒”無法突破
我的主營業務是一對一,一對一的師生比例為1:8,也就是說你招到8個學生就必須找到一個老師。問題是,學生可以是差生也可是是優生,而教師必須是好老師。在北京有80萬學生可招,而老師數量是非常有限的,優質師資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城市都是稀缺品。在每年12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能找到老師(不論是否優秀)都成為一個問題,以前在看小狼的文章,說學大的模式是再爛的老師都能找到適合他教的學生,這不是真實的。
管理者是希望找到好老師的,只是在特定的時 期,招生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招聘培養老師的速度。所以我認為學大模式和學而思模式,也不是補差和培優的差別,而是誰更節約優質教師資源。
問題二:高強度勞動帶來的授課質量下降
這個行業,無論是小班還是一對一,不管是大機構還是小機構,都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周六日集中授課,優秀的老師課排的很滿,有的老師從早上6點開始一直上 課到晚上10點,甚至中間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人畢竟不是機器,第一堂課的時候,你可以有充沛的體力,靈活的思維,但連續高強度工作一天的時候,最后的 一節課,就很難保證質量了。于是,老師就開始想辦法找合理的休息方式了,以一對一為例:在授課的前1個小時,讓學生做題,自己獲得合理休息時間,第二個小時再講評剛剛做的題目,一張試卷走天下(這是行業黑話),已經成為當時(現在也這樣)最合理的偷懶的方式。效果可想而知。
問題三:大量重復勞動浪費著巨大的資源
我在公立學校當老師的時候就曾經遇到這個問題,就是我在每個班的教學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我需要在每個班都講一遍。同一年級的同一個學科的老師,講的內容也是一樣的,但他們需要每人都講幾遍。當時(2003年)我做的嘗試是將我講的內容錄制成視頻,在自習課上放,遇到問題我答疑,看不懂回家可以再看,學生很受歡迎,這就是現在很火的翻轉課堂。這種大量重復的勞動也同樣發生在我的培訓學校,以一對一為例,我調研過59個優秀數學老師,他們在輔導初一的學生時候,所講的內容80%是一樣的。
很重要的一次嘗試:線上線下結合
優質老師的數量,是我無法控制的,但我認為,我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決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當時我發現在數學物理的一對一教學中,老師會用去至少30分鐘(甚至是2小時)的時間在講 題,講的題目都是固定的三本書上的,西城區教研室的《學探診》,還有其他兩個圖書出版社。我把上面的重要的習題做了視頻講解,并且要求老師不得在課上講解,學生遇到問題必須在家里訪問網站,家長很歡迎,孩子也很喜歡。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些教學相關的問題。
也許是這就是大家總說的“接地氣”的緣故,視頻一上線推出就受到極大的關注,在短時間內在北京區域注冊超過10萬人(都是家長),當然了,牛x的運營也起了巨大的作用。每月電話咨詢學習的人數達到1000人,最高為2500人。幸福的煩惱來了,這些流量是我一個小機構無法承受的,為了更好的為注冊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將流量導入比較重視教育質量的京翰教育,據統計,我們導入的流量幾乎是京翰其他渠道流量的一半還要多,此文不再詳談。
這次嘗試給我的啟發是:
1、 重復勞動是可以避免的。
2、 優質師資無法復制,但可以用互聯網變相解決。
3、 線上線下結合,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方式。
二三四線城市培訓機構現狀
也許你覺得很突然,為啥突然就提到二三四線城市的培訓機構了呢?是因為剛剛我講的那些問題,在那里展現得更加露骨。
二三四線城市幾乎占據了國內培訓市場70%的份額。去年九月和今年的九月,我深入三四線城市做了細致的調研。參與他們的教學和招生環節,最后的結論是:缺老師,缺課程,互聯網化需求很高。一個在三線城市創業的朋友告訴我,三四線城市已經進入2007年時期的市場環境,市場有龐大的需求,但三四線城市的師資力量無法滿足龐大的需求。學而思學大等品牌遲遲不能進入三四線城市,也是無法解決我遇到的那三個問題。
如果把解決二三四線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算是顛覆的話,我決定做一次“顛覆”的事情,成立了青果學院,拿到2000萬的天使投資,組建了技術和運營團隊。6個月的時間,用戶達到100萬。
(來源:青果學院 作者:毛軍峰)文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