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帶給傳統教育的是加法而不是減法,是重生而不是顛覆,只是傳統教育的模式、功能和內容等將發生變革。傳統“教”的功能以及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將更多地交由互聯網去完成,而傳統教育將更專注于知識解構、知識創造及學習者知識內化與習慣養成等“育”的功能。
教育是互聯網最早涉入的行業之一,但從國內在線教育發展的階段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于教育的重要價值,仍處于開發的初始階段。或者說,當前的在線教育只是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而尚未習得互聯網的精髓。
互聯網帶給教育的深刻影響,源自其數字化和開放性的特征。因為數字化和開放性,“互聯網+教育”實現了個性教育的規模化。因材施教既是教育的真諦,也是教育的本質,但受到有限師資力量的制約,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因材施教只是個別幸運者的福利。而基于數字化特征的互聯網,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網絡云端能夠通過學習過程檢測學習者的水平和狀態,實時動態推送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使得低成本、規模化的因材施教有了得以實現的技術手段。實際上,這種能夠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調整學習活動和進程的自適應教育系統,已經在美國興起,并被資本市場奉為在線教育的“下一淘金地”。
“互聯網+教育”還實現了最佳學習過程的顯性化。最佳學習過程的發現、提煉、固化和復制,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不二法門。傳統教育模式通過教師的觀察以及學習成績優秀者的體驗與回憶,來總結學習過程。因為個體差異、偏好以及可能存在的失真,其結果并不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而基于數字化手段的互聯網,能夠記錄個體學習過程、學習場景以及分析個體學習特征和學習效果。在數據挖掘基礎上,沉淀不同特征類別個體的最佳學習過程,從而使每個學習者都能夠匹配自身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場景等特征,借鑒個性化最佳學習過程,讓個性成長更為自由舒展。
“互聯網+教育”實現的另一個突破,是獲取教育資源的無邊界化。互聯網跨越時空的開放性特征,使得所有領域的教育資源都能夠被便捷分享。學習者可以在全球性的廣泛教育資源系統中,汲取所需的知識資源,可以以幾乎免費的方式,獲得任何一門成熟課程體系最受歡迎的講課視頻及學習資料等。
理解“互聯網+教育”的深意,本質在于厘清教育領域哪些工作是互聯網的專長,哪些工作是傳統教育要承載的。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帶給傳統教育的是加法而不是減法,是重生而不是顛覆,只是傳統教育的模式、功能和內容等將發生變革。傳統“教”的功能以及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將更多地交由互聯網去完成,而傳統教育將更專注于知識解構、知識創造及學習者知識內化與習慣養成等“育”的功能。毫無疑問,插上互聯網翅膀的傳統教育將迎來新的騰飛。
(來源:中國日報 作者:鐘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