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玩起了互聯網,辭職“獨立”這事就不遠了
越來越多的教師離開傳統學校,開始走上了“獨立之路”。本文作者認為這是一群有自我意識的教師對自己的“專業創造”沒有獲得相應地賦值而選擇的覺醒之路。他們以極具個性和學養的個人魅力,實現學科育人;個體創造與需求識別相伴隨;不再論資排輩。然而,卻不是每個教師都適合這樣的“獨立”,這與每個老師的職業選擇也有極大的關系。現在和小U一起,點擊 開始測評,看看你的職業選擇是否適合走上這條獨立之路吧!《文匯報》9月25日刊登了項恩煒老師的自述,主題是“我為何要辭職離開體制內的好學校”?作者曾是上海一所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教師,一年前選擇了離開傳統學校系統。文中特別讓我觸動的是項老師提及的那些問題:我可以做一個永遠“有問題”且“無力解決問題”的教師嗎?年輕人可以有一間專門“研究學習”的工作室嗎?一線教師可以有專門的“研究時間”嗎?可以只是為人的發展,而不是為了管理需要嗎?連串的設問折射出的是一個新時代來臨的特征和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教師作為“完整的人”的獨立思想和鮮明個性——這就是一個以“用戶”為核心、以“選擇”為導向的“云時代”,一個以“專業創造”取代“知識勞動”的“個時代”,課堂的邊界正在逐漸模糊,跨界和個性化趨勢正使得教師角色被重新定義,于是,“獨立教師”正在悄悄萌生。曾經有一種觀點,互聯網來了,學校有可能不復存在。于是就有許多專家群起而攻之。是,筆者也認為,學校不會消失。但在一段時期里它會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改變了形態,實現“云端與地面”的O2O連接;另一種就是名存實亡。但無論哪一種,起決定作用的關鍵人物就是“教師”。當我們剛剛意識到教師不是“知識勞動者”,而是有其自身價值的“專業創造者”;當我們還來不及給“專業創造者”的勞動成果進行合理賦值的時候,互聯網來了!它正以一種兇猛暗涌的方式悄然席卷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可我們的學校、教育部門卻還沒有引起警覺。近年來全國大批量的優秀教師紛紛辭職。他們辭職的原因,表面看是工資待遇的差強人意,實質上是一群有自我意識的教師對自己的“專業創造”沒有獲得相應地賦值而選擇的覺醒之路。他們去了哪里?最時髦的“互聯網+教育”行業。比如我們已經認識了的項恩煒老師,他曾是一位受學生無比愛戴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他的語文功底和人品都獲得了上級領導部門、同事、學生的一致好評。但當他考量學校生活,往往諸多無奈,一個投入百倍精力于每一個學生,一個不斷在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師,他所獲得的收入是與一個平庸的教師一樣的,甚至于在論資排輩的情況下,還不如那些資深平庸教師。互聯網開創了教育的新時代,嗅覺靈敏的他很快感知到自己可以在這一偉大的時代改變自身的生存現實。于是,他辭了職。做的是自己熱愛的事業,又可以自主安排規劃時間和進度,還能通過自己的專業創造獲得不菲的收入和社會的尊重,精神上的尊嚴感和物質上的富足感讓他深感自己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更重要的是,這讓他深刻理解了“一個真正有獨立意識的人”的意義。于是,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在無奈的現實與堅守的初心之間選擇走上“獨立教師”之路。他們提供的是完全個人化的專業創造,而獲得的將是自身的不斷增值,包括收入、聲望、學養水平、經驗值、創新力。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無論你是拒絕還是笑納,未來就這樣“任性”地來了。事實上,也只有一個個在思想上真正獨立起來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一個個擁有思想和情懷的學生。獨立教師,已經成為學校轉型的時代標記。怎樣識別學校里的那些正在悄然成型的“獨立教師”,三大改變趨勢可見一斑:改變趨勢一:從“輸送”到“代入”,教師自然回歸真實本性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代言人,她橫亙在知識與學生之間,判定學生自身是無法習得知識的,必須通過教師這個中介來輸送與傳遞。在這樣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只見“知識”不見“人”。正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只是被貼上“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標簽的知識傳授者,因此,我們看不到教師最真實的那一面,也許教師苦口婆心解釋的道理連自己都不一定相信,也或許數十年如一日的標準答案讓自己也心存質疑,但這些都被遮蔽著,師生之間的所有交往都發生在“知識”的傳送帶上。然而今天這個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地位。當教師與學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學習者”身份出現時,教師必然需要回歸真實本性。于是,教師可以有情感表達,可以有態度立場,可以去質疑追問,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學生”,也只有這樣“最本真”的教師才會打動、感染、發現學生。改變趨勢二:從“分體”到“合體”,教師本身成為最好的課程在世界外國語小學,每年4月,都會為畢業班學生全新打造“畢業課程”。整整兩個月的時間里,再也看不見傳統的數學課、語文課、英語課,取而代之的就是整合后的人文社會類課程,即通過自由選擇形成的學習小組就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展開調研和分析,最后形成畢業論文進行展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習小組都會邀請到一到兩位教師,教師的身份不再是語文數學老師,而是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學習者。老師們第一次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發現學生的長處,通過合作的方式展開全新的學習旅程。也許不久的未來,學校的每一門課程內容都會與這一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更緊密融合”,成為這一位教師的“個課程”,并賦予著具有這一位教師鮮明個性風格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實現教育與教學的“合體”,而學生不僅僅是在選擇課程內容,更是在選擇一種價值認同。改變趨勢三:從“帶教”到“合伙”,專業發展告別論資排輩“項恩煒們”的專業成長,并非沿襲傳統路徑,他們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開啟職業生涯,并以此重新定義了教育教學和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他們往往用行走與追問描繪著職業理想,用好奇與韌性勾勒出職業規劃,用代入感和對象感詮釋了專業的價值,用高感知和超理性賦予了專業的深蘊,于是,他們在一個充滿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的時代實現著非常規的專業成長。一個教師的價值不再僅僅局限于一所學校,而在于更廣范圍的身份認同和作出的社會貢獻度,這就是無論是否歸屬于學校體制下的“獨立教師”。從這個視角看,“獨立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再受囿于傳統的師徒制和傳幫帶,而會是一種雙向選擇的、優勢組合的、需求相契的更加新穎的專業成長“合伙人”。說到這里,筆者特別想強調的是,作為傳統學校轉型標記的“獨立教師”,并不是非要逃離學校體系,比起是否從屬于一個學校更重要的是賦予他們“獨立思想,自由個性”的空間和機會,是把每一個教師作為一個完整人的價值重估。在這樣的思路下,我們的學校就該思考一下如何與教師建立一種更加適合于未來的新型聘用關系?這樣的關系應該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投資的基礎上,應該在充分尊重教師意愿的基礎上為其提供創造“個人品牌”的平臺,應該變自上而下的制度規約為合作聯盟式的價值認同……只有當我們的學校允許并助力于每一個“獨立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學校才會充滿個性與生機,學生才會充滿生氣勃勃的創造力。(來源:茄葩)文章有刪改
想知道你的職業選擇是否適合走上這條獨立之路嗎?趕快點擊 開始測評 吧!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