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推行自己的“產品”時,尋求上司/組織/外部咨詢的力量。雖然這也是一種聰明之舉,但我更認為這種借力的成功還是屬于他人的,并不是屬于HR自己的。抗日電視劇里有句臺詞說得好:“有本事,你自己去殺幾個日本鬼子啊,不要在這里說三道四的!”打巧仗是聰明,打硬碰硬的硬仗才是大智慧。
譬如:面對TA的問題時,可能有些人會采取辯術/話術的方式應對,這并無不可。可是事后回想,發(fā)現應該面對的事情卻并沒有處理,問題依然擺在那里;如果是嚴重的問題,那么拖延久了會對后續(xù)的工作帶來很多后遺癥。還有,就是難免會給TA留下“滑頭”的印象,因為TA認為你并不是真心地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耍滑頭、打太極。譬如:面對內部客戶的問題時,可能也有人會采取一些策略來應對。一是轉移注意力。你根據TA提出來的問題,要么轉移給身邊的其他人,請其他人來應對;要么你提出另外一個讓他感興趣的問題或事物;要么你從你的感受/情緒等上來轉移;等等。二是誘導法。你根據TA提出來的問題中的那些關鍵詞,延伸出另外一種事物或者問題,誘導TA順著你的思路走。三是說傳聞。你聽到TA的問題后,不正面回答,而是你講出來其他的故事、閑話、傳聞等等方式。等等這些策略都是可以的,但事后一樣會得到TA的評價。如果TA的評價是正向的,那么TA就認可你;如果TA的評價是負向的,那么TA就否定你,說不定下次和某人說起你的時候,負向就傳播開來了。所以,這些策略的使用,是考慮使用者的藝術水平高低的。
不要忘記了一個前提:作為HR,你能主動去正面找到內部客戶,或是內部客戶能主動找到你;不管是你要把“產品”推銷給TA,還是內部客戶想把他的“產品”推銷給你,都說明對你而言是一種信任、一種真誠。如果你以辯術/話術,或者策略使用不當,就會在TA心中降低印象分。這里,我分享幾種提問法,用來處理面對這種狀況,使你化被動為主動,挖掘出TA的需求后,與TA一起勇于面對,把難題解決。雖然目前提問技術很流行,但如果只知道以提問技術來應付,而不與TA一起戰(zhàn)斗,那就不是好HR的做人行事風格(后面的提問過程,就不以案例展示了,因為案例展示的過程就會導致篇幅很長,這里主要呈現的是思路)。
先來個故事:《韓非子》中說齊威王失去老婆后精神萎靡、不理朝政,田嬰認為要使得齊威王擺脫苦惱,就必須從侍女中選出一個做繼室。他是怎么辦的呢?首先讓齊威王給十名侍女的耳朵上戴上水晶耳環(huán),9副普通耳環(huán),1副精致耳環(huán)。然后看齊威王把精致耳環(huán)給誰戴上的。再次看伺候齊威王的侍女是不是經常帶著精致耳環(huán)。最后,他看到了那個戴著精致耳環(huán)的侍女在齊威王身邊伺候著,于是就建議齊威王立戴著精致耳環(huán)的侍女為新往后,齊威王很開心。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如何進行刺激反應法:
第一步、巧妙地選擇一個刺激物,或者巧妙地選準刺激方式,不能讓對方察覺,要做得隱秘點,不著痕跡,不能讓對方察覺你的意圖。以前人與人見面為啥說“你吃了嗎?”就是這個意思,找到一個話題/由頭來挑起,營造氛圍。
第二步、看看你所采取的刺激物或者刺激方式在執(zhí)行中,對方對刺激物/刺激方式的反應如何,把這些反應搜集起來。
第三步、從對方的反應進行分析,獲得你需要的很有價值的重要信息,然后讓你自己做到心中有數,該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我們都知道人的內心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人擅長隱藏自己真實想法,所以,要通過對方的蛛絲馬跡挖掘出其背后的真正想法或關注點。
也先來一個故事:商鞅變法之前,還是一個無名小卒,叫公孫鞅。他看見秦朝的求賢令后就帶著很多書去了秦朝。秦王聽到后,邀請他進宮,想知道這人究竟有啥厲害的地方,帶著10多車書籍。公孫鞅見到秦王后,就大吹特吹仁道。可是秦王不敢興趣,坐在那里打瞌睡。公孫鞅就悻悻離開。后來遇到一個機會,公孫鞅見到了秦王,又大吹特吹王道,然而秦王還是感興趣,但認為公孫鞅是個人才,就讓他下次再見面。第三次,公孫鞅見到了秦王,就大講特講法家的霸道,秦王聽得很感興趣,不是拍手叫絕,就是凝神傾聽,或者擊節(jié)嘆賞。事后,秦王重用公孫鞅,開啟了著名的“商鞅變法”。
職場中與人溝通也是這樣,采取車輪戰(zhàn),一個話題不行,就準備一下,再換一個話題,直到掌握到對方的真正需求為止。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于新人剛加入一個公司后,如何與上司、老員工溝通,采取這種方法可以獲得他們的準確信息和需求。我經常采取這樣的方法,只要公司有了新人加入,就會與新人這樣輪番多次地與其溝通,從而了解對方是怎樣的人,能做怎樣的事情。當然,不能是依葫蘆畫瓢學商鞅大講特講,而是從不同角度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面對TA的提問,而你尚不知對方的需求之下,那么,看完上面2個提問策略,其實就不難分析出來,自己應該如何應對:
第一步、以提問搜集信息。采取一些刺激方式或者刺激物,搜集TA來找你的基本信息,這樣對他有一個初步了解和基本判斷:我能夠為TA做點什么。搜集信息的問題很多,如:“你是如何知道這個事情的?”“對待這個事情,你的理解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你有這樣的問題出現?”……
第二步、以提問發(fā)現問題。很多時候,TA來找你所提出來的問題并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問題的假象,被迷惑住了,或者對方并沒有清晰認識到。但通過你的信息搜集之后,進行引導,就會找出真正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判斷出對方是否有相關需求,或者激發(fā)對方的潛在需求,使得其真正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在哪里。
第三步、以提問放大深挖。找到真正的問題后,你就進行突出問題、放大問題,讓他看到真正問題的嚴重性;同時幫助對方深挖問題的根源、原因,進行一一梳理。但這過程中,作為HR來講,也是以提問為主要手段,使其自身認識到是什么根源什么原因,激發(fā)對方去挖掘,因為有時候,HR說出來的原因、根源,對方并沒有認識到。
第四步、以提問解決措施。雙方都認識到真正問題的根源、原因之后,也就是達成了一致。這時候,HR就要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對方找到解決措施或者解決方案是什么,因為解決措施或者解決方案才是對方所真心關注的。那么,HR就是以提問對方,讓對方發(fā)現解決措施,或者你與其一道以問題來尋找解決措施。這時候,作為HR來講,提問依然是關鍵的。因為解決措施只有對方自己發(fā)現之后,對方會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高興。再者,在執(zhí)行中,因為解決方案是TA自己提出來的,就會執(zhí)行到位;如果是HR提出來的,可能會在執(zhí)行中對方抱有懷疑態(tài)度,或者執(zhí)行力打折。當對方發(fā)現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方案時,HR要為TA鼓掌祝賀;當對方在執(zhí)行中切實需要HR配合的時候,HR一定要一起真誠協作,以行動贏得信賴。
作者:常誠
來源:人才資本管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