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別讓淺學習傷了孩子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孩子們自己,都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資源,助力孩子成長進步。同時,我們也要防止被搜索、淺閱讀、微寫作、幫忙軟件等淺學習行為所困,為仰望星空留一些時間,為深度思考留一些可能,為腳踏實地留一些余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格,互聯網的強勢來襲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只有深入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在互聯網的環境下不斷進步。想知道你的學生有什么樣的學習風格嗎?現在和小U一起,點擊 開始測評 看看吧!互聯網強勢來襲。對于出生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的孩子來說,互聯網已如同空氣、水、食物和自由一樣重要,成為他們生活的基本方式。過分輕松、方便的學習模式代替了勤奮好學、專心致志的學習和深入系統的思考,并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我們必須認清淺學習的真面目,并對其負面作用保持足夠的警醒,防止這種淺學習傷了孩子。“有問題,百度一下”,是百度搜索的一句廣告語,也是許多網民的生活方式。從早上一睜眼開始,去哪兒吃早飯,上班坐哪路車最快,工作文案怎么寫,下班放學之后去哪K歌,明星們的八卦,最新的新聞事件更新,哪里有購物打折,身體不舒服是怎么回事,甚至你忽然想知道某個久違的朋友的近況,都可以立刻上網搜索。這是當前我們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有人因此感慨說,無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搜索引擎從他的世界中消失了,他該怎么生活。依靠搜索生活的人中,學生是個大群體。歷史人物、地理知識、天文奇觀、數學答案、閱讀寫作,無論什么,只要想知道,搜索引擎里一搜,就知道答案。因此有人調侃,說現在的“知識分子”是“知道分子”。甚至還有人說,“辛苦一輩子,不如百度一下子”。人的學習,總有忘記的時候,但搜索卻沒有過期。不可否認,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非常有用,它推倒了圖書館的圍墻,讓人在獲取知識時沒有了身份地域差別。但是,搜索引擎也同時助長了人們的惰性,讓更多孩子疏于記憶,也使一部分學生停留在復制粘貼的粗加工層面,搜來的信息未能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最終對他們的認知水平并沒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搜索引擎強調的是速度、效率和海量,讓眾多孩子墜入了無邊無際的信息海洋中,很容易出現選擇迷茫甚至選擇恐慌,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判斷。今天我們在地鐵里、公交車上、馬路上,隨處可見低頭一族。他們每天利用手機獲取海量信息。除了手機,電腦、平板、手表等一切終端,都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人們的碎片化的時間被充分利用起來,知識唾手可得,閱讀顯得如此輕松、容易。碎片化閱讀的顯著特征是鏡頭轉換快、標題吸引人、直戳痛點淚點。人們的興趣點隨著新聞的轉換而變化。往往前一個熱點話題剛剛興起,新的話題馬上又接踵而來。標題成為吸引眼球的關鍵,標題黨成為新寵。戳中社會痛點、人性淚點的片段能被迅速復制傳播,使用戶獵奇心理得到滿足、情緒受到牽制。以互聯網為背景的淺閱讀具有平面化的特點,寬泛、色彩斑斕但缺乏深度,把一些本無關聯的信息通過時間排列或隨機推送鏈接在一起,讓人被動跟著聯動,很容易被作者的觀點和態度綁架,使得閱讀不再具有文化意義,而成為一種娛樂手段。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舉辦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論壇上不無憂心地指出:“淺閱讀,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網絡時代讓我們的閱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閱讀變得過分輕松、方便時,我有一個擔憂:淺層的瀏覽會不會從此代替專心致志、費點勁兒的思考,久而久之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如此一來,閱讀會不會變為表層瀏覽、淺層思維,人們看似夸夸其談、無所不知,事實上卻缺乏深入的、系統的、一貫的思考。”傳統印刷書籍,一本書記往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閱讀時需要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內容系統深入,邏輯性強,帶給人一種從容。但在互聯網背景下,孩子可能更易養成浮光掠影式的淺閱讀的習慣,學習起來往往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靜不下心、沉不下身,再想深度閱讀就很困難了。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每個人都是話題中心。人們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可以寫作、編輯、發表新聞和表達情感,并且可以得到眾多讀者的回應。當前,最流行的微博、微信、QQ空間等平臺,凝聚了數以億計的用戶。微寫作起點低,要求低,表達自由,很快也成為這些應用方式的擁躉。不可否認,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拓展了人們感知世界的邊界。但由于這些平臺具有短小、迅速、圖文并茂等特點,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感知,規定了人們思考世界和表達自我的方式。因為它短,所以表達并不充分;因為迅速,所以往往并不能反映事件的全部面貌;也因為圖文并茂,語言就失去了優勢。在微博、微信的世界里,語言的邏輯性不需要太強,表達的深度優勢并不明顯,社會楷模的道德優勢也凸顯不出來,大眾圍筑的輿論力量會形成巨大的話語能量,擠壓著思想的獨立空間,甚至了出現“大眾”啟蒙“精英”的“倒灌”現象。有網友調侃說:“微博一席話,從此毀三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認為,微博時代的讀寫離我們的眼睛、嘴巴很近,而離大腦較遠;離感性很近,離理性較遠;離輿論很近,離思想較遠。毫無疑問,微寫作在表達的自由與話語民主上可能是進了一大步,但它的局限同樣也是很明顯的。經常從事微寫作,會導致思維方式也被碎片化、顆粒化、淺表化、情緒化,缺乏對問題的深度思考,也很難能靜下心來寫一篇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學價值的文章。長此以往,他們的的寫作能力、思想深度、人文素養都會下降,對國家和民族未來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全社會對此都要有足夠的重視。這兩年,有關教育的各種APP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勢不可擋。有的是在線教育,注冊后可以觀看名師上課。有的是家教O2O,線上約老師,線下到家服務。也有在線解答的,學生把學習中的疑問提交到APP,就有人幫著解答。更奇葩的,有一款“幫做作業”手機軟件,學生只要把題拍下來上傳,答案就會自動出來。這真讓人唏噓不已。眾所周知,作業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做作業來查漏補缺、溫故知新、鞏固知識。同時,讓孩子在沒有老師指導和看管的情況下寫作業,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勤奮刻苦的習慣和精神。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獨立作業的高手。而“作業幫手”顯然違背了這一初衷。用APP軟件“幫做作業”,既難以達到鞏固所學、溫故知新的目的,還會助長孩子們的懶惰習慣,容易讓學生產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其結果,不是幫了忙,而是幫了倒忙。互聯網+究竟是讓人變得深刻還是淺薄?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百家爭鳴,各有千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的總時間是有限的。人們在網絡上花的時間越多,在其他事情上花的時間就越少,尤其是閱讀書籍、深度思考和開展實踐。人們為了看到更多的內容而不斷點擊,被動而饒有興趣的地從一個鏈接進入到下一個鏈接,總是有看不完的微博,讀不完的微信,聽不完的音樂,樂不完的段子。直到退出所有APP、關掉所有網頁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場網上“沖浪”似乎一無所獲,大腦能記住的東西也屈指可數。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淺學習在強化人們的信號反射、視覺處理能力的同時,損失了人們深度思考和創造的能力。傳統學習,我們要借助老師的指點、同學的爭鳴和書籍的開啟,學生需要積累足夠的知識才能登上更高層次的階梯。但如今,機器會幫他們完成這一步。當人們把記憶、知識處理和邏輯判斷“外包”給一臺機器的同時,也“外包”了個人的習慣、智慧甚至是身份。正如卡爾所說,“因特網的作用就像毒品,它能使人得到即時的滿足,價錢也便宜。就像化學麻醉品一樣,網絡的“尖銳刺激”造成了意識和無意識思想的短路,阻礙了人們的大腦進行深度的或創造性的思維。”毫無疑問,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孩子們自己,都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資源,助力孩子成長進步。同時,我們也要防止被搜索、淺閱讀、微寫作、幫忙軟件等淺學習行為所困,為仰望星空留一些時間,為深度思考留一些可能,為腳踏實地留一些余地。(來源:搜狐 作者:慢學時代)
想知道你的學生有什么樣的學習風格嗎?趕快點擊 開始測評 看看吧!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