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來,隨著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科技領域的創業者成幾何級增長。為使得這些創業企業快速崛起,資本極力助推了它們的成長與孵化,當然,也使得很多方向不明的企業快速地走向了消亡。
在這種快速變化、快速迭代、“互聯網+”充斥各個行業的時候,一個不可回避的命題產生:組織如何匹配企業的變革,企業如何能夠在新經濟浪潮中自主沉浮?本文就談一談新經濟形勢下的組織轉型。
|資本影響組織轉型|
按照塔克曼的團隊發展理論(因人力資源主要考慮團隊的價值,故引用此理論),一個組織的發展路徑,應該從初創到發展動蕩,再到成熟,直至跨越變革或衰敗。初創期一般經歷3-5年,發展動蕩期少需5年,多則10年。
但因資本的注入,很多企業從初創期快速成長到發展動蕩期,這個時間有的連一年都不到。而且資本的推動,使得企業的業務及管理形態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以適應超速發展的需要。當然,也有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一直處于動蕩之中。還有些企業當沒有B輪融資后,快速走向了衰敗。
不可否認,資本的確在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生命周期,其在組織轉型中不可小視。
|業務形態頻頻生變|
互聯網+: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都在考慮線上線下的融合,于是“互聯網+”成為了一個不得不跟的趨勢。最近有幸和一些互聯網行業的同仁溝通,發現并非我們所想的那樣,現在線上的銷售遠不如線下,隨之,很多為互聯網而生的企業,也開始尋找線下的突破之路,看來O2O是必由之路。因為如果僅是做線上,也許只能做一個小而美的公司,而做不了大企業(平臺型企業除外)。前段時間看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笑話:如果殯儀館也做成“互聯網+”會是什么樣子?難道通過“雙11”搶購位置?想起來有些讓人毛骨悚然……而當傳統企業遇到了互聯網,其組織管理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是線上線下融合的企業,因為傳統企業提倡標準、規則,而互聯網企業提倡創新、自我、自組織。這些該如何把握?
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隨著出口份額的下降,很多國內企業開始思考制造業的未來發展之路,工業4.0這個概念開始在制造業中風靡,我了解到的一些代工廠,也開始走自我創新之路。
主動重構傳統業務模式: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開始采用O2O的商業模式,線上線下結合,而不僅僅拘泥于線上或者線下。還有些企業為了激活員工創造價值,推行內部創業的方式,比如海爾倡導的員工創客化。
跨界整合與顛覆:現在很多企業并非被同行競爭對手打敗,而是莫明其妙地突然從邊緣處殺出了一匹黑馬,讓自己一時措手不及。比如樂視,本來它一開始是做視頻網站的,誰也沒想到會做互聯網電視,但這已經給傳統的電視廠商帶來巨大沖擊。
大數據對決策的影響:電商平臺運營優劣的關鍵,就是大數據支撐下的精準投放,以及物流配送的快捷有效,銷售中的客戶研究,已經打破了傳統的面對面的客戶需求分析,而是從客戶的瀏覽行業和消費行為中進行漏斗分析,精準獲取用戶的消費習慣,精準投放。最近一位在醫院的朋友說,他們請了一家大數據研究公司,幫助他們做數據挖掘,發現容易得肺病的小孩源于缺鋅,這個發現讓他們非常興奮,同時驚訝于大數據的潛在價值。
從競爭關系到競合關系:如今這個時代,企業更多的是講強強聯合,以及合作共贏,所以企業間的關系非簡單的收并購,而是互相持股,資源共享,但保持各自經營,如阿里巴巴入股蘇寧云商。
|從控制導向轉化為價值導向|
由于業務形態的變化,與之相配套的企業經營模式及管理模式也必然發生變化,比如企業的經營,已經從營銷導向變為產品導向,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過去,我們以“不管黑貓白貓,能夠抓到耗子的就是好貓”的心態做事,于是企業中最牛的就是銷售團隊,因為他們能夠給企業帶來收入,但現在不一樣了,客戶更加關注自己的需求與體驗,消費更加理性,更關注服務與產品本身,所以企業必須同步向產品導向轉型。
而企業的管理,也必須從控制導向轉化為價值導向,即公司的管理體系,在組織中必須發揮價值,比如人力資源,能夠緊貼業務及員工,及時調整方法,以適應組織發展的需要。舉個例子,如果員工穿休閑裝可以發揮更好的創造力,何必強行要求穿著正裝呢!除非外出見客戶。
總之,規則的制定必須明確其可以發揮的價值,控制不是目的,有價值的控制才是目的。
|組織模式“剛柔并存”|
隨著企業經營與管理模式發生變化,組織模式也隨之變化,這種變化看似無序,其實也是有序的。但給人力資源從業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為企業的組織模式將形成混沌與秩序并存的狀態。很多人會覺得亂,且有些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什么,其實都是正常的。
這種態勢下,企業會產生兩種狀況:一是組織模式既是剛性的,也是柔性的;二是員工的工作內容既有剛性,也有柔性。
混沌:混沌狀態下的組織,核心詞匯是顛覆、自組織、去中心化、自我管理、團隊……大家看了這些詞,一定覺得好有互聯網的范兒,的確如此,組織模式一定要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生態環境。我們前面講過,資本的推動加快了企業發展的步伐,業務方向會隨之產生不斷的迭代甚至顛覆,這樣的業務形態不可能在規范的組織架構下存活。而會以項目組的形式存在,獨立出來的一些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毫無束縛地往前沖,這些成員的管理者在這個階段已經發揮不了多少作用。而這個組織不知何時會擴大,也不知何時會解散,更不知何時被收編。
秩序:而秩序下的組織,核心詞匯是強組織、命令控制、集權、領導……它強調的是組織的一致性、目標性,其存在的價值是為了完成組織分解下來的目標,所以步調必須一致,管理必須有方,制度必須嚴明,流程必須清晰。如此才能整齊劃一,去除內耗。
我認為,在目前快速迭代的環境下,一個企業的組織既要有混沌的(尤其針對于新業務、創新課題等),也要有秩序的(已經完善并確定的業務),前者類似于孵化,后者屬于傳統企業管理。傳統的企業管理也需要創新,須更關注價值,而非控制,但傳統中有很多優秀的基因不能丟失。
|組織管控模式“四化”|
人力資源從業者都知道,一個企業的管控模式一般分為四種情況,即財務型管控、戰略型管控、運營型管控、混合型管控等。這些管控模式一般在集團化企業中應用較多,管控模式主要基于業務的多少、類型的差異性、持股狀況、集團能力等來區分,而隨著目前企業組織形態的變化,其管控模式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
我認為主要呈現四個變化,簡稱“四化”:
扁平化:扁平化的目的是使組織信息傳遞速度更快,執行更到位、有效,減少管理層級,以適應新生代員工的需要;
柔性化:柔是相對于剛來說的,我曾在《中外管理》發表過一篇關于組織柔性化的文章,柔性化的組織更為靈活,更有利于新業務的孵化,更符合目前的市場環境,更有利于快速迭代;
去中心化:90后員工,追求平等與尊重,因此管理者的強權領導已經很難把控(除非領導的個人魅力極強或領導力很強)。去中心化,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管理者或引領者,這個人并非一定是部門的負責人;
外包化:為使組織更有效,利用好外腦,以及能夠將組織中的成本中心轉為利潤中心將成為趨勢,所以組織不要強調必須將資源拉進組織內部,而是要整合外部資源,即為我所用,于是外包、外掛是很好的選擇,甚至將目前公司的業務進行拆分,以各自獨立的方式運營,互為客戶,才能更有利于組織的發展。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組織模式的變化,人力資源隨之發生的變化還有很多……
來源:《中外管理》雜志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