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產品化程序不高的培訓課程,往往都是內容的堆砌,產品化的培訓課程往往是通過精心設計出來的,圍繞培訓目標,有教學過程。
什么樣的培訓課程是產品化的呢?讓我們通過本文讓窺探一下。
面授培訓的價值鏈分析:
如今面授培訓,還是很多企業在實施培訓過程中的絕大多數的形式,但基于價值鏈分析的方法,縱觀整個面授培訓的全過程:
需求方提出需求給HR,HR通過供應商去找解決方案,整個過程,可以認為都是強關系。供應商往往再去找外部資源來對本次需求進行實施,最終來滿足需求方的學習需求。
當中,唯一可能存在的弱關系就是供應商與講師的關系,總結為一句話:人的因素,不太可控!你有有沒遇到過:訪談過程都談清楚了,最終講師還是按照原來的版本進行課程的實施?你有沒有遇到過,講師現場講課的內容與討論需求的過程中,提交的大綱甚至PPT都是兩會事情?你有沒有遇到過........
因為這樣的價值鏈格局,我們的培訓經理在實施培訓的過程中,往往好像在開獎!感覺在走鋼絲,一切都是那么滴不確定,未知!信息不對稱,是主要原因。
因此,站在價值鏈的角度, 破整個局的最佳方案: 降低講師的因素, 尋找產品化的培訓課程資源, 對稱信息,降低培訓的風險!
產品化培訓課程的評價模型:
什么樣的培訓課程是產品化的呢?這里分享三個維度
1、目標
培訓的動機是目的,簡單滴說就是培訓的原因,比如溝通不行,比如目標管理有問題。有目的是不夠的,要進入目標層!很多時候,我們的培訓經理,看這個資源也行,看那個資源也行,這其實就是只在目的上,還沒進入目標去看資源!
舉個例子:同理心表達是培訓目的! 重復對方的情緒,重復對方的經歷是目標!目標是可以被培訓的,可以被界定的,目的是更宏觀的!
為何PMP的培訓和6SIGMA的培訓,基本都很安全,不會出大問題,因為培訓的內容中大多數是工具,工具都是目標!
因此,第一個評價指標:界定清楚培訓的目標,評價培訓目標與需求是否一致?以筆者的經驗,進入目標層,市場上往往就沒那么多匹配的資源了!
2、過程
很多產品化程序不高的培訓課程,往往都是內容的堆砌,產品化的培訓課程往往是通過精心設計出來的,圍繞培訓目標,有教學過程。
以布魯姆的目標分類模型,舉個例子,同理心表作為一種S,培訓目標定位在“指導下的反應”,那么整個過程應該應該至少有3個過程。
因此,第二個評價指標:基于培訓目標,評價整個教學過程的支持和匹配程度。這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完成這個過程的評價,教學設計中稱為“過程性評價”。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設計過的,和沒設計過的產品,是有差異的。
3、結構
在有了匹配的目標,再有了匹配的過程之后,培訓課程的產品化程度已經比較高了,最后再評價一下,該課程的結構如何,因為成人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記住課程的不是內容,往往是課程結構,右腦先行!
再看看國外優質的版權課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往往都有非常精致的課程模型。
工具:
基于上述的論述,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將整個方法論,轉化為日常引進培訓課程資源的流程工具,如下表:
來源:章法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