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教育需培養孩子哪些核心素養?
有預言稱,未來30年內現有50%的崗位會被取代。智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不僅是搶人的“飯碗”這么簡單,還會引起人類社會深刻的變化。那么,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今天的教育需培養孩子哪些在未來可以立足的核心素養?圍棋人機大戰,舉世矚目。雖然圍棋世界冠軍、韓國棋手李世石扳回一城,卻無法改變本次人機大戰人類輸給智能機器人AlphaGo的結局。在央視直播間,中國圍棋協會主席王汝南點評這次人機大戰時坦言,本次比賽結果意味著在圍棋過去被認為“高深”的領域,機器人已超越人類。不少人把機器人AlphaGo翻譯成“阿爾法狗”,但不少圍棋界人士坦言應稱之為“阿爾法老師”。事實上,本次圍棋人機大戰所釋放的“引力波”,波及范圍遠遠超過圍棋,而是引發科技節、商界乃至教育界幾乎各個行業一波接一波的熱議。人工智能對人類真正的威脅是什么?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日前撰文表示,這些強大的機器,將帶來人類能否度過有史以來最大的“下崗潮”,這次的“機器取代人類”將遠超過去的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甚至,“人工智能”機器真正可能帶來的危機,不是奴役人類,而是讓人類喪失斗志,無所事事。《光明日報》近日所刊發的一篇題為“機器人搶不走哪些飯碗”文章稱,有預言稱,未來30年內現有50%的崗位會被取代。智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不僅是搶人的“飯碗”這么簡單,還會引起人類社會深刻的變化。未來需要人們學習新技能,增強創新、創造、創意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找到新的調適方式。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今天的教育需培養孩子哪些在未來可以立足的核心素養?盡管核心素養涵義豐富,但決定他們幾十年后擁有自立、有意義的生活所需的品格能力,自然是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面對未來的新挑戰,李開復給今天的教育界提了三個建議:注重啟發式教育,用互動式教育啟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正視發育右腦的學科領域(如:文學詩歌、藝術音樂、電影話劇、文創設計、工匠之美、宗教哲學、溝通情商),平衡文理,鼓勵發展文理雙全的人才。鼓勵有上進心的年輕人挑戰自己,孜孜以求,成為專才。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安穩”但是重復性的工作上,而要以“成為某個特殊又有用領域的最頂尖人才”為目標、為己任。蒲公英教育智庫的研究員們也在密切關注此事動態,今天看到光明日報這篇文章:“機器人搶不走哪些飯碗”,換個角度關注這場刷爆朋友圈的圍棋人機大戰。機器人的智商不斷提高,其靈巧性、柔韌性、智能性越來越好,所能勝任的工作范圍也不斷擴大,不僅能干重復性體力活,而且在復雜的智能領域不斷突破——圍棋一直被看作機器人難以超越人類智慧的堅固堡壘,然而在3月9日,機器人AlphoGo在與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的對弈中取得勝利。照此發展,機器人似乎可以在任何領域搶走人類的“飯碗”了。但確實如此嗎,有沒有哪些崗位是機器人搶不走的呢?忽如一夜春風來,周圍許多工作崗位已換上機器人,這種現象以往只是發生在工廠流水線,現在從物業保潔到餐廳服務員,從大型表演中的群體伴舞到醫院里的醫療診斷,機器人似乎已全面走進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機器人的“工作喜好”有規律可循,主要是程式性工作和智能性工作。程式性工作是機器人的傳統優勢項目。受軟件程序的驅動,工業流水生產線上的程式化工作,機器人全能勝任,無論是切割、焊接、裝配、噴漆,還是包裝、搬運等,都能比工人做得更精細、更精準、更完美,而且它們還不怕臟、不怕累、不怕危險,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總是做得至善至美、無可挑剔。近年來,智能性復雜工作也被機器人盯上。像智力搶答、下象棋等“腦力”勞動,流水線上那些工業機器人干不了,但對智能機器人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以往根據現場情況做出選擇和判斷是機器人缺失的一環,進入物聯網、大數據時代,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大數據能夠告訴機器人以往人類的經驗,物聯網和傳感器能延伸機器人的神經感知系統,這樣機器人就會具備學習能力和自主判斷能力。圍棋一直被看作機器人難以超越人類智慧的堅固堡壘,但谷歌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已在比賽中戰勝了世界職業圍棋冠軍。智能機器人綜合智力正在接近人類,其靈活度、準確率和自主判斷能力與人類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無人飛機、汽車自動駕駛設備,它們自行判斷路線,躲避障礙物等,靈活得像生命體一樣。有了這樣可觀的智商,機器人自然能從事復雜的專業技術工作,如判斷醫學X光片準確率可達98%以上,超過專家水平;其他如行政人員、文書、老師、會計、新聞記者、律師、電話公司職員、麻醉師和外科醫生、收銀員、市場營銷人員、客服人員、金融經濟人和分析師等,許多常見工作智能機器人都可勝任。與人相比,機器人更便宜且具有不消極、不怠工、不抱怨等可愛之處,但是,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智能機器人,畢竟屬于“物”而不是人,不具備情感、個性、意識、道德等人性,也不具備創新創意創造能力,這就決定了這些與人性相關的領域,機器人難以覬覦。前面提到智能機器人可以讀X光片并作出診斷,還可以負責放射或掃描,實施麻醉、進行手術,分藥取藥。這些工作,許多醫療服務機器人都可以干,而且比人做得更好,但是機器人不會情感安慰,不會感情護理,不會心理疏導,不會實施個性化診治,不能與患者心靈溝通與互動。中醫望、聞、問、切這些需要針對獨特性進行個性化綜合判斷的領域,機器人還難以上手。藝術設計類工作機器人也沒法沾邊。這類工作需要鮮明的個性、獨特的創新創造性思維,機器人可以做出至善至美的畫面,但不能在其中體現情感、創意、心態、靈感、道德、意識等個性特征。例如藝術明星,粉絲們既對其出神入化的表演如醉如癡,也對其本人乃至私生活有興趣,換了機器人這種微妙之處將不復存在。藝術是人類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個性化表達,人工智能智商再高,也只能表達共性。情感類工作機器人亦無法涉足。機器人可以護理和照料年老體弱者,但是不能進行感情陪護;機器人可以授課,但不能進行個性化、差異化輔導,更不能替代家長或老師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許多服務性工作語言和文化背景很重要,有了共同的背景會讓客戶感到親切溫暖安心,這是機器人所不具備的。體育競技運動機器人也難以取代。世界上有著數千萬運動愛好者,他們是各種職業球賽或體育競技運動的座上客。在綠茵場上擺機器人踢足球,人們可能會覺得很新鮮,但無法給人應有的興奮感。發明創造類工作,改革創新類工作,同甘共苦類工作,傳情傳神達意的領域,機器人也無能為力。相對來說,機器人更直接影響中等技能工作,對于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作,目前影響并不大,甚至管道工、電工、建筑工等這些普通崗位機器人暫時也難以取代。隨著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機器替代人類成為一種趨勢。從原理上講,以往普通機器人屬于工具型,是對人手腳運動器官的延展,而智能機器人是對大腦的延伸和對手腳的替代。現如今的機器人不僅可以輕易取代“藍領”崗位,“白領”崗位也大多被其盯上。有預言稱,未來30年內現有50%的崗位會被取代。智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不僅是搶人的“飯碗”這么簡單,還會引起人類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未雨綢繆、及早做出妥善應對。以往歷次工業技術革命,每次帶來的失業,很快會被新出現的崗位彌補并反超。機器人普遍推廣所帶來的收益或許會轉化為更好的工作,也就是說會有新的崗位涌現。這當然需要人們學習新技能,增強創新、創造、創意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找到新的調適方式。盡管如此,智能機器人革命所帶來的挑戰可能出乎意料:一是智能機器人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新增就業機會可能會大大少于所取代的崗位,這會造成大量失業;二是人類將面對尋找生活意義的“最大的挑戰”,因為工作不只是為了求得溫飽,也是為了找到生活的意義,進入智能機器人時代,如果工作不需要你了,休閑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該如何尋找自身定位和生活意義呢?除了就業機會被機器人取代,科學家還擔心機器人智力超過人類,尤其擔心人工智能自行設計、自行發展,會給人類帶來難以預料的危險。史蒂芬?霍金也憂心忡忡地表示,與其擔心誰來控制人工智能的問題,人類更應該擔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類控制。這就意味著既要充分發揮機器人服務人類社會的正能量,又要防患于未然,將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總之,機器人是人類制造的新一代生產和服務工具,可以取代人類完成許多工作從而造福人類社會,了解機器人的性能特長,就可以將那些適合機器人的工作崗位讓給它們,人類可以集中精力開發好并專注地從事機器人難以染指的工作,這其中最重要的應對之策是有意識地調整教育專業方向,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作為個人也應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來積極應對。(來源:新校長媒體 轉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微信公眾號)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