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機器人阿爾法圍棋(AlphaGo)對戰世界圍棋頂尖圍棋手韓國李世石九段的比賽,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已進行的四場比賽中,AlphaGo三連勝戰勝了人類!這是繼1997年IBM研發的“深藍”計算機(DeepBlue)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后,人工智能歷史上又一重要事件!
優學人才發展管理平臺(www.eyouxue.com)可以為您提供:01 了解員工; 02 規避風險; 03 配套集體報告解讀以及職業輔導服務;
谷歌機器人阿爾法圍棋(AlphaGo)對戰世界圍棋頂尖圍棋手韓國李世石九段的比賽,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已進行的四場比賽中,AlphaGo三連勝戰勝了人類!這是繼1997年IBM研發的“深藍”計算機(DeepBlue)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后,人工智能歷史上又一重要事件!這件事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為此發表了社評:“一場發人深省的棋局”,文中引用一項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半數人工智能專家相信,人類水平的機器智能到2040年就能成為現實。這引起了人們的焦慮,人工智能最終可能“比我們所有人更聰明”,機器人是否會像科幻電影那樣最后會毀滅人類?這樣哲學層面的思考可能有點遠,很多人在疑惑現實的問題:人工智能促使機器人以及自動化能力越來越強,會不會越來越多地替代人類工作,最后導致大量的失業?
對于這個問題國際上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樂觀派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技術雖然會使一些行業的人員失業,但新技術又會在其他方面創造新的就業需求,總體上不但不會導致就業減少,相反還會促進就業。樂觀派的這種判斷是基于歷史的經驗,比如當年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了那些手工紡紗工人的失業,英國當時還出現過“路德工人”因為溫妮紡紗機“搶走”他們工作而打砸紡紗機的事件。但后來有更多的工廠建立,工人們又找到了新的工作。美國在19世紀初90%的勞動力都從事農業工作,但今天不足2%。技術每次進步都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社會財富,反過來又刺激了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催生更多新工種來滿足這些需求。所以,這次也不用擔心,機器人等技術不會讓人沒工作!
而另一派悲觀的觀點認為,這次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和3D打印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幾次工業革命不同,技術創新總體不是帶來更多的工作崗位,而是使就業機會變少!英國央行(BoE)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Andy Haldane) 說:“機器變得越智能,人類特有技能所剩下的空間可能會縮減得越厲害,”美國近期一次經濟普查顯示:信息和其他顛覆性技術是通過取代現有人工來提高生產率,而不是創造新產品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牛津大學的研究表明,本世紀初在美國尚未出現的行業,現在只接納了0.5%的就業人數,而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新生行業接納的就業人數大約占總就業人數的8%和4.5%。因此,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將會導致就業人數減少!
兩派的觀點似乎都有道理!那么,實際情況將會怎么樣呢?2016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工作全球議程委員會與性別平等全球議程委員會聯合研究發布了報告《未來工作—針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就業、技能和勞動力戰略(The Future of Jobs—Employment,Skills and Workforce Strategy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他們在2015年上半年,通過對來自15國家和地區,10個行業中當今世界最大的371家企業的1346位人力資源主管進行調查估計得出結論: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其他技術變革的發展到2020年將造成全球逾710萬人失去原來工作,其中有200萬人能夠重新找到工作,這意味著未來五年將有500萬人因為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而失業。500萬是個龐大的數字,但是在全球范圍內看,平均到世界200個左右的國家,一個國家平均幾萬人的影響,對不少國家也不是特別可怕。所以,達沃斯論壇認為未來五年總體看就業前景波動不大,但是部分行業以及大多數技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注意!達沃斯報告只是對未來5年的情況做的調查預測!那么長期看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對人們就業的影響也是這樣嗎?同樣2016年1月,美國花旗銀行(Citi)和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一項《工作2.0時代的技術(Technology At Work v2.0)》研究報告顯示: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1億4千萬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s)將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失去原來的工作!而且這樣的影響在不同國家間是不一樣的!美國的47%的工作崗位、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57%的工作將受到自動化的威脅。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估計,英國大約有1500萬個工作崗位——大約為總量的一半——可能受到自動化的威脅。類似的,意大利央行(Bank of Italy)行長伊尼亞齊奧?維斯科(Ignazio Visco)也表示,歐洲主要國家里多達50%的工作崗位估計面臨風險。
然而,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其他自動化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不僅只是發達國家。《工作2.0時代的技術》研究報告顯示,尼泊爾、柬埔寨、中國、孟加拉國和危地馬拉等國家面臨最嚴重的“過早去工業化”風險。該報告得出結論認為,埃塞俄比亞85%的工作崗位面臨被剝奪的危險,中國和印度面臨自動化“高度風險”的工作崗位比例分別為77%和69%,遠遠高于發達國家。該報告的研究主任表示:盡管發展中國家可能比富裕國家更晚感受到自動化的全面沖擊,“但在那些消費者需求非常低和社會保障網絡不健全的國家,這種沖擊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壞效果。”
那么,哪些行業將受到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影響呢?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專家在2013年最早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建立了評估不同行業人員受人工智能等技術影響的方法。他們對美國702個職業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進行研究,給出可能被取代的概率:電話銷售員、保稅代理人、保險鑒定及車輛定損人員、裁判和其他賽事官員、房地產經紀人以及秘書和行政助手等被自動化取代的概率最高,大于96%,而從事創造性、社會性以及感知和操縱技能要求高的職業,如首席執行官、計算機系統分析師、人力資源管理者、心理學家、內科醫生以及與精神健康相關的社會工作者等,最不容易受到自動化取代。《工作2.0時代的技術》認為,在交通和物流行業工作人員以及辦公室和行政助理文員最容易受自動化影響失去工作。不僅低技能工作容易被自動化取代,而且他們也強調一些知識工作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進步而被取代。也就是一些人說的“白領失業”會越來越多地出現。
從上面的這些調查和研究結果看,人工智能技術對未來就業沖擊短期不是特別大,但對一些行業會很大,尤其是長期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那么,該怎樣應對機器人等自動化技術對就業的沖擊呢?這個問題在1930年,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約翰·凱恩斯(John Keynes)就思考過,他在《我們子孫后代的經濟可能性》中預言,到21世紀初大部分人只要每周工作15小時就能生產出足以讓他維持優越生活的東西了,剩下的則是休閑時間。前幾年英國的智庫新經濟學基金會建議每周工作21小時,每天工作4.2小時。縮短工作時間,按照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只享受凱恩斯年代的物質生活,人類早就不用每天工作7至8小時了。
但是,達沃斯報告等給出的建議卻更多是怎樣提高勞動者的技能來適應新工業革命的要求。這就要求各個國家都要認真思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該怎樣對教育系統進行改革,教給學生最不容易被自動化技術替代的創造性思維和不斷自我提升素質的能力;企業則要通過更為靈活和合理的工作安排,讓員工具有不同的技能,并創造不斷學習的機會和環境;個人則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始終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讓自己的知識和本領不落后于時代;特別重要的是政府要積極主動研究各種技術對就業、教育和社會的影響,并通過各種政策和法律,把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不可阻擋地影響世界,個人、企業、社會和政府必須行動起來,為未來的影響做好準備,否則,受到失業沖擊的人會越來越多,社會的矛盾會越來越大!
作者:王元豐,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文章來源:知乎
轉載公號:社科智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