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的教育新入口:AR+VR
新技術所能支持的教育變革、國外如火如荼的新教育產品 / 模式,在中國似乎都是一些找不到子宮的受精卵,無法著床受孕。中國的教育市場似乎是一個異次元空間,不遵循技術、教育發展的規律(讓 C2C-copy to China 徹底失效)。在中國要做符合未來趨勢的教育,似乎在理想和現實間有著一個巨大的溝壑。不過,總得有人也總會有人去嘗試跨越。所以,如果要做,那么現在,如何做未來的教育?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這種技術最早于1990年提出。隨著隨身電子產品運算能力的提升,增強現實的用途越來越廣。AR技術可廣泛應用到軍事、醫療、建筑、教育、工程、影視、娛樂等領域。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簡稱VR),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體內涵是: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接口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其中,計算機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成為虛擬環境(即Virtual Environment,簡稱VE)。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何為未來的教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順應時代對人的需要的、能有效利用先進生產力的(加一句:現在未必能賺到錢的)教育。我只能基于這個假設來展開討論,而我也認為這樣思考問題,做對做大事情的可能性更大(當然也更可能死在沙灘上)。如果想做現在就賺錢的教育,請到中關村根據路上的廣告牌和小廣告上面的需求,來設計公司目標。我以前不是做教育的,這決定了我的思考方式和視角。我是一個生物醫學工程、心理學、人機交互背景、做成人產品(區別于兒童產品)用戶體驗設計、熱愛互聯網的人。而工作經歷里在研究院思考將來的產品比較多,所以我更看重超前一點的價值。斑馬騎士雖然做的是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很不同,但我覺得所有的教育都應該符合未來教育的趨勢,兒童教育甚至更應該代表未來的教育。從這個角度,斑馬騎士還沒有真正上路,整個中國教育的變革也沒有真正開始。但說起教育,絕對是一個復雜的話題,基本上可以涵蓋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民生的方方面面,可以從內容、產品、服務說到理念、制度、體制、國情。 對于思想邊界基本限于屏幕、產品思維的互聯網人,中國教育產業宛若銀河星辰,紛繁復雜,難以洞察其本質。復雜就復雜在“中國”兩字兒上了。我們看到新技術所能支持的教育變革、國外如火如荼的新教育產品 / 模式,在中國似乎都是一些找不到子宮的受精卵,無法著床受孕。中國的教育市場似乎是一個異次元空間,不遵循技術、教育發展的規律(讓 C2C-copy to China 徹底失效)。在中國要做符合未來趨勢的教育,似乎在理想和現實間有著一個巨大的溝壑。不過,總得有人也總會有人去嘗試跨越。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和假設:如果要做,那么現在,如何做未來的教育?第一步,請閉眼—選擇性、暫時“忽視”國情和體制!講國情就別來做未來教育,講體制說明自己已經被 institutionalized(體制化,參考《肖申克的救贖》里的解釋)。除非你想順應國情做點賺快錢跑路的事情(出門右拐房地產中介也比咱們賺錢快),否則,如果你堅信教育在未來有不同的形式,中國教育不會一成不變,那就得首先暫時“忽視”眼前的紛紜。這種“閉眼”,不是憤世嫉俗或盲目的理想主義,而是進入創業的“禪定”—洞察事物本質、專注行業 / 用戶價值、關注自身修煉。第二步,請相信—相信未來是不同的。我不是要給創業者(或我自己)催眠,其實已經不用我暗示什么,iPad、Google Glass、Leap Motion、Myo 腕帶、3D 打印機,如果這些不是未來那什么是?如果這些是未來,那教育會和現在一樣么?二三十年前,我們的父母在我們這個年紀、我們在現在孩子的年紀時,誰會想象得到生活是今天這個樣子?我們需要學習掌握什么能力來應對現在的生活?一個國家的國情和體制,可以是影響一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它成為制約一個行業發展的關鍵甚至唯一因素,那只能說明這個行業還沒有具備顛覆性的因素(通常是科技),或者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嚴重缺乏創新力。在現代社會,尤其是信息時代,當顛覆性因素具備的時候,政治、制度、文化、意識形態是無法阻止一個行業的革命性變革的,比如近代的汽車、飛機、無線通信技術、電腦、互聯網、手機 …… 即使在中國的近 10 年,如果國情能決定一個行業,媒體行業就不會有微博,金融業就不會有支付寶,通訊業就不會有微信—長遠來看,國情可以影響,但無法決定任何行業的發展。我不信,教育這個號稱未來萬億的市場,僅僅是靠市場需求驅動的—人口數量和應試體制決定的市場需求早就在那兒了;我不信,移動互聯網、互動技術這些巨大而嶄新的趨勢出現時,教育市場只是繼續去延續原來的產品、服務模式和發展路徑,而非跨越式、顛覆性的發展;我不信,身邊所有的年輕父母都認識到現在的教育需要變化,這樣的情形還會長期持續下去。否則,只能說明時機未到,或者我們不是成事的人。所以,做教育,說國情,只能說明我們既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也沒有足夠的智慧明白歷史賦予 IT 人的使命、參透科技賦予我們變革的法力。如果這樣,我們只能對自己說“Shame on YOU!”(真沒用!– 翻譯過來總是覺得怪怪的…用英語會感覺緩和一點)第三步,請宏觀回顧(Macro-Retrospect),用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經濟學等宏觀的視角(教育從來不僅僅是科技)去審視教育,思考其本質。對于教育,我們是外來人,有我們獨特的視角,想錯了也沒關系。人說“知史可以明智”。我們就用歷史的眼光去探究一下教育的定義、模型、行業。我也希望能夠由此建立一個教育產品的框架模型。教育的定義:雖然現代教育的定義是工業革命后產生的,但是實質上適用于所有時代。教育是服務于當時當地的社會生產的需要,必然有當時當地的印記(所以,我們的“國情”和“體制”其實沒什么好抱怨的)。受眾:人。過去到現在,從貴族擴展到平民,從男人擴展到女人,從孩子發展到終身。目標:生產技能、文化思想的傳承(私以為傳承不準確,應該加上創新,并應該以人的能力提升為目標)。內容:(與時俱進的)生產技能、文化思想工具 – 媒介 – 內容形式:承載內容的介質,本質上是當時當地的科技決定的。受眾:教育面向的用戶是人;教育輸出的成果也是人;教育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某種程度上,人是這個模型里的相對常量。目標:教育的目標 / 價值 = 技能的傳承,即信息(知識)的有效傳播,乍一看似乎教育產品 / 服務具有非常互聯網的特征,但這并不準確,還要加上“人技能的提升”。而且關鍵是這一點,讓教育產品 / 服務區別于一般的互聯網信息產品 / 服務。后者只須考慮信息的傳遞,而前者需要確保提升人的能力。內容:內容是教育產品的組成部分。它是時代、社會生產的需求—教育目標,決定了教的內容(未來需要教未來的內容,也有些內容是亙古不變的)。工具:工具是教育產品的另一組成部分,也是教育服務的組成部分。內容 + 媒介形式,才共同組成了教育產品,比如書、視頻。工具是與科技相關性最高的要素。情景:情境是由內容、教學方式和工具共同決定的,比如文字、語言教學方法和紙質書決定了服務通常在線下,視頻和網絡攝像頭讓線上服務成為可能。科技是重要因素,但也受到人的習慣、生活方式、文化、環境、經濟等條件的制約,比如讀電子書不習慣,視頻聊天感覺奇怪。教育產品的本質,雖然歷經時代、技術的變遷,但是幾乎從未改變。教育變革的最大驅動力,還是以科技為驅動的生產力。科技決定了教育的內容、工具、形式和教學的方式和場景。(這是為什么會是我們 -IT 人參與甚至驅動變革!)傳統的教育從業者認為內容是關鍵,這是在其它因素基本不變的前提下。科技改變教育(或整個世界)的趨勢是:用技術還原 / 模擬自然,還原 / 模擬自然中信息的呈現(從文字書到多媒體到虛擬現實)和交互方式(從鍵盤到觸控、語音、手勢、肌電、眼神、腦電等)。我們在不斷的 decode 自然界的奧秘,再創新科技去復制或模擬她,從中創造價值。每一次重大的教育變革,科技都是核心驅動力,而且每一次變革都絕不是單獨針對某一個因素的,它既決定了教育內容的更新,也決定了教學方式的改變。未來的教育,從目標到內容、到工具、媒介、形式、場景都將有不同才對。堪稱教育變革的,一定有巨大影響范圍,讓教育的效率(效果)有巨大提升。教育的變革中,人的習慣、觀念、意識、文化通常開始時都是阻力(往回看看,電視、電腦、互聯網、iPad、電子書……)。【以史為鑒,運用模型進行分析:模型的有效與否,看能否解釋現在,預測未來】“教改”之紙張與活字印刷術:科技讓信息承載的媒介,從口口相傳、龜甲、竹簡變成了輕便易書寫的紙張,從手工變成了批量生產,即使內容沒有多大變化,從媒介形式、傳播形式、使用方式、使用場景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影響的人群、地域巨大。這是變革!“教改”之教材改革:教材即教育內容,近代每一次改革都是服務于國家意識形態和生產力需要,但僅僅是內容的改變或教育理念的改變。還談不上變革!“教改”之電教室:從紙質書本、手寫板書,變成了膠片投影,僅僅是媒介載體呈現方式的改變,信息不可傳播。這不是變革!教改之電腦 ppt:電腦絕對是革命性的,但在中國的教室里,ppt 只是另一種膠片投影而已,依然是教室情境。同上,這不是變革!教育新勢力之遠程教育、網校:內容上有變化但并不巨大,工具、方式上利用了新技術,但是當時的受眾面過小,沒有巨大的影響。這不是變革!教育新勢力之線下培訓:不用解釋,木有一丁點兒的變革!電子書:內容上似乎沒有變化,但是信息的關聯性、多媒體交互形態實際上是對內容巨大的增值,從媒介上它更容易傳播了,使用體驗更好了,學習效率更高了,目前看惠及的受眾面也是巨大的。所以,這是變革,是所有教育變革的基礎之一,平民化用戶友好的 ipad 是變革的催化劑!Lynda.com/ 可汗學院:內容上 Lynda 針對一些職業、技能的培訓,算是一種變化,是傳統教育的補充,滿足人們當下的教育需求;可汗學院依然是傳統課程教育。形式上,二者都是各種短視頻,從媒介上是對文字內容的一次升級,算是利用新技術的一種變化;使用情境,依托互聯網遠程學習,也是一種新技術的升級。要算的話,它們也是初期的變革,甚至目前都談不上變革。看未來的發展。各種 MOOC:內容上都是傳統教育內容;形式上都是視頻 + 圖文;使用情境,除了依托互聯網遠程學習外,還引入了社交、討論的形式。也是變革的早期形態,但關鍵是,它在革傳統教育的命,改變教育機構作為資質認證體系的權威性,其社會意義是重大的。未來的教育公司:一定是在內容的選擇上注重培養人適應未來需要的技能,利用 Google Glass、Leap Motion 等先進的科技,依托社交等互動形式,提供更高效率的教育產品 / 服務。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信息化
轉載:MOOC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