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各種平板電腦、Chromebooks 和智能手機成為課堂上的必備硬件,對產品開發者來說,最能吸引眼球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把產品設計得 “炫酷”。不可否認,這樣做可以增加下載量,但長遠來看卻不奏效。Edsurge 認為,無論是一線教師,還是培訓師,在決定下載、安裝或者購買一個 App 時,應該考慮以下七個終極問題:
在考慮 “要把科技融入教育” 這個問題前,需要先想明白另一個問題:基于不同的成長經歷,學生需要理解什么樣的知識?某個 App 是否會幫助他們理解這些知識嗎?或者 App 內一些花里胡哨的內容會削減產品的價值?
2.學生到底會成為一款產品的 “消費者” 還是 “創造者”?
根據 2015 年第三季度的調查,美國有 92% 以上的成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機,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有接觸智能手機的機會。線上資源和便捷的溝通在促進商業發展,也在改變著學術界。既然學生能夠在線學習、分享成果,也很容易被暴利的網絡游戲所吸引。所以,老師需要選擇的 App,一定是能夠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而不是那些輕易就吸引學生成為用戶的。
3.我的學生需要什么?這個產品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嗎?
許多智能設備都有工具類的輔助內容:比如在線詞典、文本翻譯,但這些產品的功能是否只局限于此?一個有用的產品,一定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追蹤學習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到學生的真正所需,這樣才能實現產品和用戶的雙贏。
以職業發展為導向選擇產品
4.是否有比這個產品更有效的同類型產品?
一定要避免那些 “看起來很酷的產品”。老師應該選擇的 App,最好直接以學生的就業規劃為導向,產品價格在可接受范圍內。一個建議:當你在 iTunes 或者 Google Play 中搜索某個產品時,應該同時關注系統給出的其它選項,通過用戶的購買情況判斷產品優劣。
5.我的手機上是否已經安裝了同類型產品?
驗證某款 App 是否真的行之有效,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從它的競品入手。(如果能迅速找到競品列表會更快捷)同上,老師能做到的,就是和行業內人士多交流,通過了解產品細節提出專業意見。
把目標鎖定在可控范圍內
6.這款 App 是否能為學生提供實戰技術?
在使用一款 App 前,老師需要確定產品本身是否和學習的最終目的匹配。比如說,市面上有很多專為記數學公式開發的 “閃記卡”,但大多數老師更需要的是靈活應用型產品,能夠通過公式幫助學生解題、真正理解知識點。要做到這一點,老師應該 “回歸傳統”,多研究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案例,多向同行請教。
7.是否通過一款產品影響更多的人?
所有老師都希望學生能最大化地從一款產品中受益,所以一旦從前面的 8 個步驟中得到肯定答案,老師應該把這款產品推而廣之,惠及更多學生。使用者越多,越能在使用過程中探討交流,尋找使用產品的最佳路徑。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程序員聯盟
轉載:輔導圈
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