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說教育科技的市場存在,不是海市蜃樓,而且錢(投資人)、人(創業者)、技術(工程師)都來了。我們談論著商業模式:2B/2C/2VC;我們談論著高科技,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無人機。當然這些都非常重要,但是有一群人需要也必須進入關于教育科技產品的對話之中。不然在線教育市場的不匹配會一直存在:老師們想要的數字化教學產品,市場上沒有!市場上太多的在線教育產品,老師們不用!
2. 診斷學生學習需求: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狀態
3. 教學多樣化: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使得課堂更有趣
4. 個性化教學:根據每個學生的要求定制不同的學習體驗
5. 支持學生合作和提供互動體驗
6. 指導學生獨立掌握具體的技能: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了解老師需求對于產品設計的啟發
報告發現教育科技市場上存在三種產品缺口:
2. 使用缺口:老師沒有使用或者指導學生使用在線工具,即使他知道有這個產品
3. 效果缺口:老師使用之后,發現該在線教育工具沒有效果。
應對這三個缺口,報道對于產品設計提出了六點建議:
2. 優先考慮上述提到的“六大教學目的”的功能
3. 從老師提到的三大缺口考慮具體的產品缺口
4. 花更多的時間在教室里了解老師和學生的工作流程
5. 多問老師和學生哪些教學工具最有效果以及原因
6. 注意老師是怎么并且從哪里找到在線教育工具的
聽聽這些“嚴苛”的美國老師們是怎么說的吧
“市場上太多亂七八糟的產品啦。我們需要改善那些全面的,終端到終端的解決方案。這樣就不用老師花時間將所有的工具整合起來。”
“數字產品要設計的讓老師不用花大量的時間學習怎么去使用他們。老師們沒有閑工夫去學習怎么使用一個工具。”
“東西太多啦,說實話,我沒時間過濾它們。如果能夠更有效的找到好工具,我想更多的老師會使用他們的。”
“學生學習是目的,而且一直會是最終目的...如果用在我的課堂,那么這個產品必須要提高學習體驗。我不會為了用技術用技術。”
報告的數據來自于對美國老師的調查,雖然對中國市場不一定都適用,但是對創業者們的啟示是可以借鑒的。在設計產品時,需要深度體會課堂這一場景,以及在這一環境中所應發的需求;同時,也需要深度理解老師這一群體在教學環境中的狀態:他們理解科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希望通過科技讓他們的課堂更有趣更有效率;但同時他們時間有限,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每天層出不窮的教育科技產品,也沒有太多的課堂時間,來試驗這些教育產品是不是有效。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騰訊教育—芥末堆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