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被“時薪一萬八”而震驚時,這奪人眼球的數字背后隱藏了什么?
首先,要將一堂學生人數達千人的物理課上好,將復雜的概念和題目解釋清楚,讓乏味的灌輸式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并不是信手拈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王羽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一堂一小時的課,他需要花費近三十個小時備課。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粗暴的計算,18842/30=628,時薪六百的職業(yè)是否還會被稱為“天價職業(yè)”?其次,羅馬城并非一日建成。在線教育平臺上同類型的物理課眾多,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學生有自由選擇老師和課程的權利。王羽能夠脫穎而出,依靠的是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學質量口碑的傳播。而這些積累是如今“天價時薪”的積淀。
當我們在討論“老師”這一職業(yè)身份時,我們說的是哪類老師?
各類在線教育平臺上演著“搶老師”大戰(zhàn)。在線輔導老師的主要來源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體制外的“獨立老師”,他們可能在教育和輔導機構中工作;第二類,是體制內的“公校老師”,在公立學校內擔任教職工作;第三類,是各大高校的在讀大學生。在這三類人群中, 只有 “公校老師”受到禁止有償家教規(guī)定的制約。2015年6月29日,教育部專門發(fā)布《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guī)定》: 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或由其他教師、家長、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有償補課。
當我們在討論“在線教育”時,它究竟有哪些形式?
K12在線教育的種類大致可以被分為三種,而不同種類的在線教育塑造著不同的師生關系。首先,是以在線課堂(直播課、錄播課)為主的平臺,發(fā)展的是一對師生關系,老師關注的是如何能在課堂上最大化解決最大多數學生的共同問題。其次,是以在線一對一真人答疑為主的平臺,發(fā)展的是一對一的師生關系,要求老師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老師與學生互動密切,容易建立感情聯系。再次,是以拍照/語音搜題或題庫為主的平臺,主要以技術為依托整合教輔資源,基本不需要教師。
當厘清概念和分類之后,我們發(fā)現,那些在線教育的“獨立老師”依靠自身教學實力獲得較高的薪酬無可厚非,這是市場化選擇的結果。而爭論的焦點是:“公立老師”是否應該被準予入駐以直播課/錄播課或真人輔導為主的在線教育平臺,獲得在線有償授課的回報?依據現有規(guī)定,在線有償授課屬于有償授課的一種形式,如果有償授課被禁止,那么屬于其形式之一的有償授課也應該被禁止。相反,如果在線有償授課被允許,那么僅僅限制有償授課的線下形式在邏輯上也不成立。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從“立”和“破”的角度來看。 首先,談一談允許公校老師加入在線教育平臺能帶來的好處;然后再反駁一些反對的聲音,說明它們背后所支持的論據為什么不成立。
2.“公校老師”入駐K12在線教育平臺有什么好處?
推動教育平等,彌補現有政策帶來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非預期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
本意促進教育公平的 “就近上學”政策卻催生了 “學區(qū)房”、本意促進學生“減負”的政策卻加劇了各種“天價補習班”的出現。為了追求優(yōu)質教育資源,家長們不惜出高價在好學校附近買房,為課后補習班支付巨額的學費。那些還能抱怨A地段的學區(qū)房比B地段的學區(qū)房貴,C補習班比D補習班學費貴的家長,都還是這場游戲的參與者。而對于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學區(qū)房的房價遙不可及,補習班的開支難以持續(xù)負擔。當購買學區(qū)房是進入精英學校、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當參加昂貴的補習班是得到課后提升的主要方式時,精英學校和補習班集中著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而那些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獲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路卻被阻隔了。
在線教育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為普通家庭孩子獲得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供了可能。通過支付與購買學區(qū)房相比天差地別的在線課堂學費,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機會聽到來自精英學校里的老師上的課;通過支付并不昂貴的真人在線一對一輔導的費用,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機會得到課后作業(yè)的輔導。
如果說老師是教育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而當最優(yōu)質的教師只為社會上一小部分擁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學生所用,這似乎違背了有教無類的原則。讓“公校教師”參與到在線教育的平臺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育資源的平等分配,推進有教無類原則的實現。
3.允許 “公校老師”入駐在線教育平臺會帶來公校老師流失、公校教育質量下降嗎?
反對“公校老師”參與在線有償輔導的理由,大致可分為兩種。
“在線教育的回報如此豐厚,如果不禁止公校學校老師參與在線教育,將出現公校教師集體出走,投奔在線教育行業(yè)的情況。”
首先,選擇進入在線教育的市場化(A) 還是留在公立學校的體制內(B),并不是A必然優(yōu)與B的選擇。在線教育以市場上原則,高回報也必然面臨著高風險,當老師的課堂表現、輔導能力變成教育產品在市場上供學生作為消費者選擇時,競爭將更加激烈。高回報的案例像王羽,是在市場化競爭中勝出的佼佼者,但依然有很多老師的課程在在線教育平臺上無人問津。相反,在公立學校任職則較為穩(wěn)定,雖然績效考核影響薪資,但并非決定性因素。因此,選擇進入在線教育還是留在公立學校,更像是一個老師對自身性格、風險偏好和個人能力全面評估后的選擇。雙方各有優(yōu)劣,對不同人的意義也不同,出現一邊倒的公立學校老師流失的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教學相長,而人的經歷和經驗也是不斷積累的。在“公立學校”的教學經歷和“在線教育”的教學經歷不是相互排斥的過程,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游戲,而更像是一個相互促進與補充的過程。比如,在線課堂中為了吸引更多學生而進行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被應用到日常公立學校的教學。當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兼顧“在線教育”與“公立學校”的教育工作時,如何進行時間和精力管理也值得關注。
作者:芝麻西瓜(微信公眾號:zmxg2015)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茄葩
4. 優(yōu)學云測評推出企業(yè)人才發(fā)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