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的能與不能
眼下,“互聯網+教育”的議論風生水起,“互聯網+教育”的說法尚無嚴格的界定,與此相關聯的還有網絡教育、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等,“互聯網+教育”似乎在強調互聯網技術與應用在教育領域具有更加強大的功能和涵蓋。
必須強調,以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支撐的互聯網技術與應用必將改變教育的生態環境和人們的學習方式;但是,它能強大到可以替代人類思維嗎?著名的圖靈實驗和中文屋實驗就此給出了不同的回答。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圖靈做過一個實驗,被測試者一個是人,一個是計算機,有人向人和計算機發問,另一個不知情的人試圖從回答中區分是人還是計算機,如果計算機沒有被辨認出,便通過了圖靈實驗,到目前為止只有一臺計算機通過實驗。美國哲學家希爾勒創設了“中文房間”思想實驗,一所房間里的人不會說中文也不能夠用中文思考,但因為他擁有某些特定的工具,可以將屋外輸入的中文問題做出中文的回答,讓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以為他能流利地說中文,希爾勒認為計算機和其他人工智能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后給出一個智能的印象,但無法真正地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不能夠像人那樣真正思考。這兩個有意思的實驗,恰恰說明了互聯網技術及人工智能的兩個不同的特性,也給“互聯網+”的興起以重要的啟迪。它能改善學習條件但不能代替學習,但如何學習仍然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它能豐富教育手段但不能取代教學,但學習仍然是學習者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活動它能擴展學習者的視角但不能決定學習者的價值判斷,價值觀的選擇和形成仍然是社會生活使然它能激發學習者的思維但不能運用人類靈活的思維方式,復雜性思維仍然是人類獨特的品質它能提供海量的信息數據但不能意味著人們是否或怎樣解讀,解讀信息數據的內在涵義仍然要依靠人們的發現它能展現大千世界多彩形象但不能產生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情感,人們的情感仍然是社會實踐的切身感受;如此等等無論人們怎樣描述“互聯網+教育”的畫卷,這幅畫卷不是互聯網與教育的簡單疊加,互聯網給教育提供的是條件和手段,并不是教育本身,在機器與人之間,在手段與目的之間,教育始終關注的是人的發展。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
轉載:江蘇教育信息化(ID:JSE_EDU)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