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可能是最認名師的培訓類別,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線下培訓機構多年的強勢宣傳和其積累效應;另一個是公共課的教材考研黨基本上買不到別人的,流量大的天貓書店考研教輔類圖書基本上就是那20幾個人編寫的。這兩個原因形成了互推,名師也會越來越出名,影響力越來越大。隨著互聯網工具的普及,這些名師也或多或少的玩起了粉絲經濟,看看考研老師的微博粉絲數量和互動就一目了然了(考研學生其實微博活躍性不高,只是為了學習來跟老師互動)。肖秀榮粉絲98萬,商志37萬,何凱文153萬,朱偉76萬,等等,他們每一條微博都有上百條評論,他們無疑是我們所謂的“網紅”。
名師效應很多人當然知道,于是很多線上產品都把名師當作招牌來招生。但是由于名師和各個機構利益綁定的問題,導致很多產品上名師課程都是刷流量的,核心課程名師們永遠都只提供給合作最好的一家(老東家),規則上來說這也無可厚非。例如,考研英語的商志在A平臺做直播課,10000多人上課,但是來上課的學生確基本上都是B平臺的用戶,聽完課仍然回B平臺去購買其系統課程,但是A平臺的瞬間流量和宣傳材料卻有了,而B平臺那一晚確實活躍用戶數降低了好多,流量都是跟著老師走。
2. 課程內容是關鍵,講課生動更關鍵
同樣的內容,如果老師會侃大山,會激勵,時不時來段笑話則這位老師會更受歡迎。有些老師講課十分實在,從頭講到尾,沒有廢話,真正干貨,不能說不好,不過也只有學霸才會聽他們的課,學霸也只占考研黨的20%,甚至更少。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只在考研領域,四六級,甚至K12領域早已經得到公認。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機構莫過于新東方,新東方大多數老師基本上都有段子手的潛質,而且是受過培訓的段子手。
3. 環境氛圍到底有多重要
互聯網教育產品的突起讓線下機構的招生越來越難做,即便如此。名師在大學的一堂講座課100多人報班還是有的,比例大概在40%。然而這個報名率是任何互聯網產品苛求而不能達到的。究其根本就是氛圍感染情緒而帶來的結果,200多人甚至更多人的線下大課堂總是很容易被點燃情緒,沖動也好,趨之若鶩也罷都會紛紛解囊,哪怕幾千元的課程也都先把押金交了。互聯網人當然也看到了這點,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培訓產品搞直播,都是為了互動,讓互動來形成感染氛圍。
另一方面是從考研學生本身來總結,如果宿舍其他同學不考研,考研同學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花花綠綠的干擾,反而如果都考研的話,資源分享且不說,單單學習動力和持久性就不一樣,這也是很多線下機構銷售來促進學生報線下班的一個主要托辭,即便很多二三線城市的輔導班上課就是放光盤視頻,學生也都乖乖的去聽課。
4. 盜版無處不在
盜版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互聯網培訓產品,特別是考研領域。錄屏,緩存,分享賬號各種方式紛至沓來,即便產品視頻加密,即便有跑馬燈,即便有版權追責聲明,然而仍然擋不住淘寶和微店盜版的售賣。商志、何凱文等一線老師的課程在淘寶搜一搜幾百個店鋪在出售,官方幾百塊錢的課程20幾塊就能在淘寶買到一樣的,學生當然喜歡花更少的錢了。舉報沒有淘寶的小二搭理你,追責你也不可能因為幾百塊錢真的去起訴一個大學生吧,視頻加密只需要隨處可下載的錄屏軟件就可完敗你。互聯網產品只能打擊職業盜版的而已,即便如此,換個賬號換個人依然可以繼續玩。
5. 書是剛需,其他都沒那么重要
考研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會買幾本考研復習書,而報班或者線上聽課的人數遠遠小于買書的人。于是很多輔導書都有光盤,都有二維碼來引導學員再次消費,但是學生貌似都不太感冒,很多學生的光盤從沒看過,很多學生都不會去掃書上的二維碼,這也是書商都在做流量轉化,卻都沒見到真正受益的原因。前一陣跟天貓教輔類圖書排名非常靠前的書商聊天(去年賣書流水1億多),就倒了一肚子苦水,有流量變現難,有銷量,不掙錢。這也是不只一個書商這么跟我說了。
除了課程,考研的互聯網產品也瞄準了社區、問答、資料分享、題庫、甚至垂直搜索,除了考研幫依托社區還活得挺好之外,其他的看看用戶數也只能呵呵了。根本原因在于考研本是時間緊迫的事情,除了書和課程,其他的需求都沒那么重要,僅有的娛樂時間當然會更偏重原有的社交渠道。即便考研幫,上面活躍的論壇發帖人也大多是各個機構的工作人員或兼職學生。
6. 產品體驗別復雜,要簡單方便
用戶需求永遠是做不完的,考慮到滿足大多數人需求就好。從服務方和被服務方來設計產品可能更實際一下(PS我們現在的產品很簡單,但是很不方便)。考研學生的需求是什么?方便找課,買課,換課,退課,聽課,而服務方的核心需求是方便上傳課程,管理銷售和推廣。其他的學習軌跡、問答、促銷等等都是輔助功能,把前面的做好已經很了不起了。舉個例子,很多學生其實都喜歡視頻加速觀看,這樣可以有更多時間來復習,然而現在很多考研產品都沒有這個功能;再舉個例子,很多學生其實都喜歡老師課程盡快更新,然而還沒發現哪個產品有催課功能。多年的項目經驗告訴我千萬別泛需求,有些產品看到了丁點用戶就附加社區,附加問答等等看似好玩的功能,然而用戶活躍度低到不行,產品可能都沒意識到用戶時間問題。
7. 考研產品用戶沉淀和推廣觸及
雖然我們今年已經有30萬的考研用戶,但是明年呢,考研產品的用戶沉淀可能是重傷,畢竟二戰的人很少,畢竟考完研就用不到了,反而像騰訊課堂這樣的大平臺更容易做,即便考上研究生,也許我還能學個雅思或者插畫。我們想過研究生給考研黨提供問答、筆記分享等功能,然而調研數據悲觀到這個功能只能在微信試一試,現實是的確如此。
每年大概170萬考研的學生,幾千家機構,幾百個互聯網產品都在競爭,如何讓考研黨知道并使用產品成了最大的難題。地推數據太假成本大,分發市場推廣收費高,競價搜索效果有限,線下講座拼不過原有老牌機構,書商一起玩的意愿不太高,這時候只能綁幾個網紅老師來宣傳了,但是網紅都已經是有東家的人了。難道真的只能靠口碑積累?最好不要,時間太長,網紅早就離開你了,考研產品網紅很重要。
作者:驢聞花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