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非專業方式改進教育說“不”
人類教育活動有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教育在當今社會又是基本民生,如同穿衣吃飯涉及到每一個人,所以社會公眾對教育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但是,民間未必都是高手,教育行業之外的發聲者也未必都是高手。作為專職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兼聽的態度,開闊的視野,更為重要和根本的是需要具備專業理性,以專業的方式把教育辦得更好。進入“十三五”,“提高教育質量”,成為教育領域的關鍵詞。但是,長期以來,教育領域使用的比較多的反倒是行政話語。所以,當非專業意見鋪天蓋地的時候,教育嚴重缺乏有解釋力的專業話語,遇到了非專業化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有:首先一些教育改革“似進實退”。像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學校設備的高檔化,卻對教師舍不得投入,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某種教學模式。諸多以改革名義推行的措施,其實是把師生當成道具,學生成長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反而被忽視。類似的事件并不少。究其原因。是能夠啟動教育改革的往往是那些有一定行政權力卻缺乏專業素養的人和機構,規范決策程序,充分發揮專業人員和專業性組織的作用是重要的化解之道。其次,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判斷能力,導致教育界霧霾漫天飛,影響著整個教育的專業水準。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心靈雞湯”,比如一味只強調快樂的“快樂教育”,不注重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感恩教育”,不加分析辨別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不擇手段追求升學“北清率”。這些“心靈雞湯”大多數比較煽情,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教育里“穿著糖衣的慢性毒藥”。再次是膚淺流行。長期以來,由于許多人未能受到完整、系統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導致一些過于膚淺的東西流行,或者不少十分專業的東西以膚淺的方式流行。比如說“翻轉課堂”“蒙臺梭利教育”,原本是專業的、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實施的一種教學方式,可是在中國不少人不問三七二十一就搬來用,似乎一夜之間就普及了。最后是不斷蔓延的倦怠。三十多年連續的實地調查使我切身感受到,當下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比較普遍的問題。造成這種倦怠的主要原因是當下的教育管理和評價機制。簡單地說,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淡薄,遇事自己做不了主,育人的責任和權限不明確,成天充斥著被動的忙碌,再加上其他的社會壓力。所以很多看起來很好的改革打了水漂,落實不下去。當下,急需教師的減負和釋放。從歷史看,做一件事的方式、方法常常決定著這件事的未來發展方向乃至興衰。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長期從事教育或與教育相關的人,沒有甄別教育優劣的能力,也分辨不出哪兒是教育前進的方向,以訛傳訛而不自知;此外,由于分科研究,不少人僅僅從某個專業的方向研究教育,窺一孔而不知全局,比如搞心理學的僅僅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教育,做經濟的僅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教育,這樣做有必要,但僅以這種方式研究教育還不夠,所以十多年前我提出要用集成人學的方法研究教育,就是把所有研究人的學問集成到一起研究教育的某個問題,才能有效地去解決這個問題。2014年我曾經向大家推薦了一個自己長期摸索的教育改進方法,即“想象+實證”,簡略表述其基本原理為:想象是教育的發動機,是動力源、思想源、營養源;實證是教育的控制器,是教育的免疫系統、保健系統,清除教育機體內的陳腐、病毒成分需要靠實證,將這兩者有效結合運用就既能創新,又能除舊,消除教育內部的教條、病毒。我想,這是一種專業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解決當下教育諸多實際問題,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專業的方法并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它需要依據教學雙方的現狀、需求、資源、目標等各方面因素確定具體如何操作,具有極強的個性化特征,整體上看它是兼容多樣性的。但是保證專業的教育改進還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員具有專業素養,這是當下制約教育專業改進的重要因素。有人甚至說教師是教育改進的最大阻力。但這種阻力的根子不在教師個體身上,而在不夠專業合理的教師培養、選聘、管理、評價、退出機制上。一方面,有專業素養的教師難以引進;另一方面,即使有專業素養的教師,也會在若干給年后消磨銳氣,直至倦怠,難以脫穎而出,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當下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是行政人員塑造的,專業的改進依然困難重重,在這種框架里教育質量提高的域限相對較小。所以,國家提出的“管辦評”分離實在是教育實現改進的一大前提條件。程序要符合專業規范,教育改革程序的隨意性司空見慣,缺乏專業人員參與、缺乏充分的論證、缺乏多方意見的充分表達、缺乏從過去到未來的連貫性、缺乏邏輯等,這些都是不少自稱“教育改革”常見的非專業性特征。曾經有一所學校自稱改革學制,還發動一些媒體去報道它的改革經驗。一位記者問我這種改革是否有新意,我只好告訴那位記者:請這位校長搞清楚什么是學制,一所學校能否改變學制。教育改進內容應該是專業的。現在傳播的信息量很大,但只有經過專業篩選的內容才能進入教育教學環節。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篩選環節不夠專業。比如社會上流行“成功學”,于是有些中小學便向學生開設“領導力課程”;某所大學開出一門叫作“戀愛學”的課,引來媒體報道,記者采訪時,我表示這種方式和所學內容都不規范,建議要謹慎。不料后來看到該報道,記者把我所說的話僅引用一句,大量使用另一位肯定這種教學的話,客觀上造成了對膚淺、不夠專業的教學的鼓勵。改進方式也應該是專業的。現在常見的非專業方式包括:翻燒餅,一種方式有問題就完全推倒重來,進行顛覆性改變,而不是分析后的改進;運動式,采用搞運動的方式,一呼百應,容不得別人自主選擇和獨立思考,似乎誰不愿參加進來誰就落后,就需要譴責;樣板式,當年“學大寨”的模式深入人心,現在教育上“學大寨”仍很流行,一所學校在某方面做得有特點,教育行政部門、媒體、社會各方面都以各種方式逼迫其他學校跟著學,參觀、學習、會議不斷,并不斷復制。這幾種典型的非專業教育改進方式,忽視了任何一種教育存在都是特定條件下的個性化存在,相對于每個教育主體,需要自主改進,需要獨立思考,需要有效,需要有自己的認知、理解、實踐、創新,最后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改進。為了推進教育改進,參與教育改進的人需要有一些特質。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愛和理想,因為對學生的愛而不愿讓難以令人滿意的教育耽誤了學生的成長發展;教育是理想主義者的事業,無論你是否說出來,胸懷理想就會有無窮的動力。有了理想還要有思想。思想是一些教育行為的“鹽”,沒有它,再好的辦法都未必發生良好的效果,參與教育改進的每個成員都要學會思想,還要敢思想,能思想,運用思想去解決問題。有了理想還要有專業理性。專業理性不是從功利出發的理性,不只是具有工具理性,而是經受過專業素養養成的本體油然而生的理性。教師有了專業理性,才能提升知識、技能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師自身的生活品質,為學生健全發展提供養料。只有有了專業理性,才能逐漸明了教育的是非,知道教育改進該朝向哪個方向;才能驅散教育的霧霾,免于膚淺。有了理想還要敢于尋求改變。據我了解,教育行業太多的人不想改變,不少人從事教育工作時間越長膽子越小,越不想改變,這些決定著教育改進的阻力遠遠超出改進者的想象。但是,教育不改進,便無法應對明天的挑戰,所以我們要增加改變的膽量和能力,探尋改變的規律,找到有效改進的方式方法。作者:儲朝暉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人民教育》2016年第9期
轉載:第三方評價會員村(ID:edudsfpj)
文章有刪減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