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時代,重新思考教育
當下兒童的成長環境以及其個性需求已經和我們當年成長的環境不一樣了,我們不能再用昨天的邏輯來思考、研究今天的問題。當下的兒童所經歷的生活和學習與我們成人已是截然不同了,對于兒童來說數字技術已經是其生活的一部分。而對成年人來講,是我們在“使用數字技術”,而且大部分成人存在技術使用的障礙。因此,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視角來看待數字時代的兒童。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其詩歌《昨天的名字》中所寫的,“不要用自己的學識限制孩子,因為他出生在與你不同的時代。”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與開放大學教授克拉夫特(Allna Craft)在《創造力和教育的未來》中特別指出,數字時代的兒童與青少年具備四個關鍵特征:多樣性、娛樂性、可能性和參與性。也就是說,數字技術為兒童的生活帶來豐富的多樣性,促進兒童不斷自主建構,娛樂成為生活的延伸。各種數字設備,為兒童高度的參與性創造了大量機會。數字技術所營造的環境為兒童提供多種可能性,自由的廣泛選擇、與他人合作、學中做與做中學、實現想法等。當然,克拉夫特(Allna Craft)的這些研究還不能完全概括數字時代兒童的特點。不過,我們已經能很明確看到,當下兒童的成長環境以及其個性需求已經和我們當年成長的環境不一樣了,我們不能再用昨天的邏輯來思考、研究今天的問題。比如,關于數字閱讀。基于傳統紙媒閱讀與學習理念的人,大多認為兒童應該拒絕電視和網絡。他們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著數字原住民的教育,普遍認為紙質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但伴隨著紙媒與電子媒體成長的數字時代兒童的觀點卻截然不同,他們完全接納和喜歡電子閱讀。認為電子書“成本低,節省紙張,非常環保,又便于攜帶”“互動性強,便于隨時隨地地下載,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改變字體的大小和顏色”,等等。因此,面對數字時代的兒童,我們必須具備理性精神和開放的心態,不能非此即彼,用極端的觀點對待他們。我們應該把兒童放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中來認知,把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有效融合,用混合式、融合式的學習方式培養兒童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引領數字時代的兒童健康成長。隨著“互聯網+”的深度融入,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基于互聯網的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混合學習、在線課程學習等將成為校園學習的主流模式。因此,我們需要著力課堂教學變革,改變過于傳統的學習模式,重構學習路徑,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課堂。學習理論指出,學習通常要經過“吸收”與“內化”兩個關鍵階段。傳統的學習中,學生主要是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吸收知識,課外通過做作業等形式內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知識內化階段對學生來說面臨困境很多,需要教師及時指導。鑒于此,我們需要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借助互聯網技術,重構學習路徑,把“吸收”與“內化”兩個階段的學習進行“翻轉”,即課下“吸收”,課上“內化”。這樣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翻轉教學流程、教學理念、師生角色、教學模式等重構學習路徑,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在線學習與面對面教學的有機融合,真正實現個性化掌控學習。筆者經過幾年的實踐,通過三個階段重構學習路徑。第一個階段“內容設計—開發課程”,保障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教師要精心設計課程內容的呈現,以確保課程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基本上能夠學懂;第二個階段“自主學習—問題反饋”,追蹤學生自主學習的路徑及效果。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外,還要關注學生課前學習反饋環節。教師設計微習題和學習反饋單,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并通過網絡在線反饋系統,輕松地掌握學生學習的科學數據,為課堂個性化指導提供依據;第三個階段“展示交流—拓展深化”,實現教師的個性化指導。這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師生共同交流,通過學生自主合作的展示,檢驗課前學習的質量,并在師生多向互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深化和拓展學習內容。在這個新的學習路徑中,前兩個階段在課外完成,第三個階段在課堂完成。需要說明的是,新的學習路徑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學習路徑,也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課程內容,而對傳統課堂教學路徑進行必要的補充,基于“微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前置學習。總體而言,我們需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翻轉學習”,始終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重構學習路徑,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質效。腦科學和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知識和技能只有在具體的情景中才會更容易被理解,知識也只有在聯系中才能顯現它的意義。從兒童認知世界的特點看,兒童認知世界是整體的、不分離的,是生活的,是真實世界的,更是經驗的。同時,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們對這個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動手操作、在現實生活中去感知體驗。因此,學習不應該局限在個人的頭腦中,應該將問題置身于一個真實的世界去理解、去解決,學習必須與生活連接。構建與生活關聯的課程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將為課程與生活的深度關聯提供更多可能。項目型課程就是連接生活的課程,它是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主流課程形態。項目型課程是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世界的主題,并在精心的學習設計基礎之上,師生共同進行較長時期的基于現實生活的開放性探究。也就是按照“主題-探究-表現”來進行統整式的跨學科學習,學生可以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其綜合素養。筆者曾有幸代表中國參加“第五屆微軟全球創新教育大會”,在與全球300多名教師交流與競賽中深切地感受到,在歐美發達國家,“協作學習和合作學習”已是學生天然的學習方式,“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是學校最基本的課程形態,“用技術支持學習”突破學習困難是教學中最常用的學習方法。因此,構建基于現實生活的項目型課程,讓學生將知識和技能置于一種真實的背景中去學習和運用,并借助數字技術提升師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這是“互聯網+”時代需要重點關注的課程形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發揮新技術的什么作用?總結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應該充分發揮技術的“溝通媒介”和“腳手架”作用,為師生搭建溝通平臺和提供支架工具,讓技術成為問題解決的工具,支持學生的學習變革。通過學習社區、視頻會議、即時通等工具為師生搭建交流溝通平臺;通過概念圖、圖表、可視化工具、超媒體等支架工具,為學生提供“腳手架”讓學生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深度學習。在實踐中,我們首先是推進新技術支持的全科教學運用。在語文、數學、科學、英語、音樂和美術等學科中,整體推進以智能終端、無線互聯等新技術運用為特征的課程改革,讓新技術的應用變革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構建數字教學文化,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然后是開發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在線課程,構建混合學習模型。如,根據小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依據學科課程特點開發在線課程,建立“網絡在線學堂”,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和線下學習的環境和學習資源,開展混合學習,并通過學習分析,給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其次我們變革學習媒介,推進數字教材建設讓“動”起來的教材記錄學生的學習路徑,讓學生在參與體驗式的自主、互動、探究式的智慧學習。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人”和“課程”,聚焦人的發展和構建能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綜合素養的課程體系,數字技術應該像“空氣一樣”自然地浸潤到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凸顯人的發展和課程的構建。總之,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變革我們的思維方式,重新定義教育內部各要素的內涵,賦予教育新的活力,從而構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育。作者:唐曉勇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新校長傳媒
轉載:中教新媒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