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室”成教育信息化的著力點
近些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而面對我國擁有的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小學教育群體,改變學校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也成為“十三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的指引下,全國各地方及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智慧教室”應運而生。然而,這場利用信息技術掀起的盛況空前的教育改革浪潮,是否存在弊端?“智慧教室”給教育帶來了什么?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否會讓學生陷入“非娛樂不學習”的又一囧境?現在,課堂教學模式完全變了,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實物展臺及即時反饋系統,組成了一個“智慧教室”。通過智慧教室系統,一堂課的上課過程可以即時生成。課后,任課老師將生成的“課堂”上傳云平臺。學生通過學校發的個人賬號,登錄學校云平臺,可隨時重溫課堂內容……“智慧教室”的快速普及更加說明,如今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在網絡等渠道的刺激下,學生的思維越來越“耐不住寂寞”。因此,改進授課方式不僅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留住學生“專注力”的主要途徑。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很多多學校都啟動了信息化教學模式,“人手一個iPad”也日益成為在校學生的“標配”。那么,“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娛樂化迎合?還是必然趨勢?“智慧教室”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基于物聯網技術集智慧教學、人員考勤、資產管理、環境智慧調節、視頻監控及遠程控制于一體的新型現代化智慧教室系統正在逐步推廣運用,勢必成為推進未來學校建設的有效組成部分。全國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任友群教授表示:“在前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過程中還存在條線管理、地域分割等現象。 “十三五”期間就是要在原先的建設基礎上,加強系統、平臺、資源的互聯融合,加強建設、管理的統籌,使教育信息化能夠協調、有序發展。了解 數字一代學生的學習習慣,熟悉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探索更適應學生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要求我們必須借力 互聯網+ ,開拓創新一體化教學新模式,建設一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一體化開放教學環境。”“智慧教室”、“智慧校園”的建設,為實現“互聯網+”提供了基礎和平臺。顯而易見,課堂教學環節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做好教學互動環節,是掌握好教學環節的質量,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然而,現行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簽到環節、疑問確認環節、提問互動環節、課堂小測試環節等都存在著諸多問題……簽到過程中使用紙張簽到,效率低且存在代簽現象,結果不便于教師統計;提問互動環節和課堂小測試環節中,教師給出簡單選擇后,學生舉手或者口頭回答,不能獲得準確的統計數據,教師只能根據大體情況來判斷是否進行教學,沒有準確的數據,更不能考慮后期的數據挖掘和數據統計工作。如今,“智慧教室”給教育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任友群教授介紹:“從創新角度來看,目前世界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從 慕課的興起到機器人支持下的協作學習,云計算環境催生的學與教協同,基于開源硬件的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信息化時代新的教學模式的蓬勃發展,正在重塑人類對學校、課程、教師、學生這些習以為常的教育概念的理解。對此,我們要將新技術積極吸納進教育領域,變革傳統教學模式,以更大程度發揮新技術的潛在效能。”走進“智慧教室”,液晶智能觸控交互一體機、專業講臺、激光投影機、投影白板、高清錄播系統、高清云臺攝像機,WiFi全覆蓋、學生配套Pad等不僅讓人眼前一亮,更加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是,“智慧教室”的教學實現了多屏互動、能效管理、智能點名、數據自動采集等功能,為開展信息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探索,以及研究教育技術學專業和各師范專業師生提供了積極有效的教學實驗環境。如今,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國內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高達87.1%,然而,在偏遠山區的中小學互聯網教學使用率幾乎為零。許多地區只有鎮小或鎮中才開通了網絡、有相應的教學設備,優秀的教育資源卻十分匱乏。任友群教授談道:“當今中國的教育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失衡:區域教育公平問題和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個性化學習、合作化學習,是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未來,我們更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優勢地區、優勢學校、優秀教師對教育薄弱地區的輻射帶動,進而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薄弱地區中小學教育更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信息化教育就要避免流于形式。不僅要為學校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還要改變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因此,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突破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的融合。智慧校園的作用絕不僅限于為學校提供一個智能化的辦公手段,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為其提供一個互聯互通的共享交互平臺。教學教研成果、優秀的教學計劃、教案、論文等可在教學教研平臺及時展出;公開課的交流體會、外出學習培訓的心得體會也可在平臺里隨意交流。學生則可以向老師請教,與老師交流探討,瀏覽老師所授知識技能教學解答,搭建起老師與學生“教與學”的融洽橋梁。但與此同時,很多高校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智慧教學”的目標還遠未達成。現在的學校不能實現“智慧教學”歸根結底是沒有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平臺,以及沒有充分調動外部資源去建設這個平臺。其中最為現實的問題就是,建設“智慧校園”的平臺需要大額資金、人員和技術投入,這對很多高校而言是個大難題。還有不少高校的“智慧校園”建設推進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而理想的情況是,一個高校就是一個統一的認證賬號,不論各個機構還是各院系老師,都可通過這個賬號對不同的學生發送不同的消息,信息數量是不受限的。更理想的方式,學校可以借騰訊等成熟平臺,使用現有成熟服務,利用現成的公眾平臺作為入口,去打造“智慧校園”。總之,在互聯網+浪潮下,如何把各種系統連接起來,把系統和人連接起來,實現跨終端數據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打造高效、便捷、舒適、智能的“智慧校園”,這不僅是高校管理者思考的問題,也是企業所關注及希望解決的。未來,企業將與更多高校展開合作,破解“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技術瓶頸,加速推進校園與互聯網+的融合進程。作者:張璇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北京青年報
轉載:中國遠程教育雜志(ID:chinadisedu)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