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標準化”到“名師化”,老師的“紅利期”要來了嗎?
暑期臨近結束,各路線下培訓機構大多已賺的盆滿缽滿,但家長們的抱怨聲卻不絕于耳,“名師被過度包裝”、“班課費用與師資嚴重不符”等問題凸顯,可見“學生易得,名師難求”仍是中國教育當下難解的命題。那么為何名師生產力如此匱乏?中國最優秀的老師究竟都去了哪里?最優質的教學內容要靠什么來產生?從暑期火爆的培訓市場可以看出,線下傳統教育機構,圈住了大批當地的師資資源。但在傳統模式下,老師群體卻普遍被“標準化”,失去了成為名師的成長空間。首先線下傳統教育機構的“規模化”經營模式,決定了要把招生及教學流程標準化,以便于擴建校區、多收學生,同時減少和弱化一切無法復制的要素,而“老師”是最難復制的部分。所以有意無意間就是要將其作用弱化到最低,將影響力降到最低,以此控制老師的議價能力,才能將師資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同時還能避免由于家長過于關注老師而指定老師影響機構的標準化排課。其次,對于傳統教育模式而言,老師一旦形成號召力變成名師,輻射面是巨大的,機構或平臺對于學生的粘性變弱,名師很容易另立門戶,跳槽出走或者外流其他機構平臺。所以,傳統教育模式中都會用品質均衡有保障的師資來替代一騎絕塵式的名師,降低對于名師資源的依賴。同時很多主打個性化教育的線下機構還會在教學環節中,增加前置的咨詢師和后置的學管師等角色,分散老師的核心影響力,忽視老師的個人價值。當老師逐步被邊緣化后,已經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優劣勢和補課需求,只能提供沒有針對性的標準化產品,單純的成為了教學課程的“代言人”。久而久之,老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互動溝通力,以及內在的學習驅動力、成長驅動力都會慢慢減弱,最終影響老師群體整體教學水平的進步和提升。由此可見,線下傳統教育的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去名師化”的過程。而伴隨在線教育的火熱,家教O2O模式誕生之初,就打出了“解放老師”的旗號,主張因線下傳統機構束縛了教師的發展,并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等不公平現象,會給予教師更多的自由和生源。可實際上,老師最終都演變成了各大平臺的引流利器,除了把下單方式、付款方式轉移到線上外,其生源還是來自于傳統渠道,教學模式還是以線下面授為主。這種O2O模式,只是優化了傳統模式鏈條,最終老師、學生都沒有從傳統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其實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是不可逆的過程,老師的選擇成本很高。家長在選擇老師時,教學質量及效果永遠是第一位的,名師、好老師永遠是稀缺資源。價格、離家遠近、實時方便,這些O2O平臺主打的錦上添花的因素,并未觸及教育行業的本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加里?鮑里奇曾在《有效教學法》中明確指出有效課堂需要具備以下五點:第一,清晰授課;第二,多樣化教學;第三,任務導向;第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第五,確保學生成功率。由此可見,老師不是隨隨便便能當的,要具備專業的師范學歷訓練、嚴格的規范化培訓、長期的教書備課經驗以及對待教育事業的熱愛,才能確保成為知識生產和內容輸出的第一源頭。老師好App CEO李曉濱表示,“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于,教育的核心是老師個體,而非有形的產品,因此老師不可能被標準化。我們尊重每一位個性化的老師,他們都是有溫度的個體,具有獨立的個人價值。”當老師群體擁有廣闊的成長空間,擁有成熟的成長體系、專業的路徑規劃,他們的個人風格、情感魅力、教育理念等就會不斷累積附加值,形成個人品牌,成長為真正的“名師”,從而產生獨立的IP價值,包括情感價值、流量價值、產業價值、社會價值等。比如,名師的豐富教學及實戰經驗可以保障教學知識內容輸出的權威性和體系化,最大限度減少學生的試錯成本;同時獨特教學風格以及個人魅力,會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和喜歡,提升學習興趣,進而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驅動力等。事實上,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早就有年入數千萬甚至過億的補習天王,進入在線教育的模式后,僅韓國的Megastudy就創造了大量高收入的“食肉型”教師。他們除了擁有扎實的授課能力外,教學的感染力、生源的吸附力、風格化魅力、粉絲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當紅明星。由此可見,“名師化”的可以將師生間的連接價值放大到無限大,不僅突破了地域、時間的限制,更讓名師的個人收益、行業影響力、社會價值都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SunMoon
轉載:輔導圈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