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著“顛覆”的K12在線教育,還有很多基本邏輯沒有走通
希望有一天,互聯網在線教育能夠擺脫經驗主義的原罪,脫去強加其上的功利外衣,尋求治本而非治標的方法。在不斷否定孔子思想的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唯有孔子教育理念得以保存,甚至被發揚光大。這其中,「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兩大思想仍舊被教育行業奉為圭臬,前者是普及公民教育的平權理念,后者則是實行公平教育之方法。或許生而不平等這先天既定事實對于天平的另一邊——人為平權——太過沉重,教育不平等隨著地區差異以及個體差異不斷擴大。當名師不斷流向重點學校,當重點學校不斷分流稀缺的高校名額,當教育撥款逐漸傾向于政績,所有「普通學生」都在處于被剝奪獲取優質資源權力的位置,資源分配將學生的起點人為分層。于是,在傳統手段之外尋找新的平衡砝碼成為迫切之需。顛覆傳統實業的互聯網恰是傳統基礎教育堰塞之后的泄洪點,當互聯網O2O、互聯網共享經濟對陣傳統商業正在呈現摧枯拉朽之勢,寄希望于互聯網技術治療早已千瘡百孔的傳統基礎教育制度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在教育資源重新分配的呼聲日漸迫切,而內部利益盤根交錯的大背景下,外部介入療法反而具備快刀斬亂麻的可能性。VC資本的放大效應以及互聯網傳播技術的革新催化了在線教育的復興芥末堆聯合BAT出品的《2015中國教育科技現狀藍皮書》重現了資本行業對在線教育的青睞:2015年前11個月全國共有17.6億美金的總融資額,同比增長 61.4%,而中美共同帶動了全球的教育科技融資。而曾經機械的空中課堂、視頻錄播已經證明了,在K12領域,教學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知識傳達過程,師生、同學的場景互動交流在無意間展現出了「學習氛圍」的奇妙影響,這堂課是給互聯網人上的。和其他「行將就木」的傳統線下商業所不同的是,傳統基礎教育有著強大的粘性以及慣性,所以互聯網在傳統基礎教育上艱難的尋找突破殼之法,這一過程借助于互聯網孕育的新技術成果,譬如視頻直播、O2O、大數據、教學管理系統(LMS)、垂直社區等,開花結果尚言之過早,但生根發芽卻無須爭辯。百家爭鳴之下,究竟哪一模式能在K12在線教育行業脫穎而出?為避免一葉障目,解構用戶需求以及市場狀況,橫向剖析各模式的優劣利弊是極有必要的。應試體制帷幕下,教師、學生、家長都在這其中扮演著被迫性競爭的角色,而K12在線教育作為內容提供方,迎合應試體制是一件毫無懸念的事情,而在這個捉襟見肘的活動范圍之內,誰能夠為另辟蹊徑的創新提供更多轉圜余地,其出線幾率或許才能夠大一些。K12在線教育中,以視頻形式進行授課,不論錄播還是直播視頻,都是以模仿線下班課作為賣點。如若將線下班課進行拆解,這其中所涵蓋的紀律性、交流互動性、及時反饋答疑等優點才是線下教學的價值護城河;將視頻錄播形容為徒具其表,那么視頻直播教學至少在錄播缺乏交流這一共識上有所突破。但是正如網絡本身所傳達的自由、平等、娛樂化思想一樣,缺乏強制力的交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仍舊是一件難以量化的主觀因素。在直播教學中,原生互聯網團隊和線下教育機構的思維模式碰撞成為了最具看點內容,以好未來孵化的海邊直播和猿題庫孵化的猿指導為例,除去教師本身素質上的差異,兩者圍繞視頻直播模式所構建的軟性服務最大程度體現了「出身」的差異。海邊直播以授課教師+輔導教師+與家長實時對接作為賣點,而猿輔導則特色化的將低價(免費)+大數據個性化定制為賣點;在保守與創新之間,竊以為并無優劣之分,但是猿輔導高估了未成年學員的主動性,而海邊直播則是面臨與學而思線下K12教育業務左右互搏之憂。此外,一對一直播盡管在形式上已無限趨近于線下輔導,但是卻呈現出一個共同趨勢,即重點布局高年級教學課程,忽視低年級學員,從側面證明了主觀能動性是K12在線直播乃至于K12在線教育的「氣門」。那么,從低年級延伸至高年級,其線上和線下的比例是否會呈現出一條上升曲線?那又是否由此可得出,在線視頻直播的破局之法在高年級學生?刷題是最好的應試之法,圍繞考點以熟能生巧的「笨」方法對于老師和學生屢試不爽,每年考前的押題大戰中總是能夠誕生出一些廣為流傳的傳奇故事,暫且不去考證其中的真實性。但刷題帶來的客觀「收益」是有目共睹的,如同實戰演練可以集中反映出知識結構的缺陷,這種高效率的查漏補缺在應試條件下具備了極低的準入門檻,幾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之類足以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日常練習。視頻直播的不確定性在于授課過程的高度非標準化,師生之間的磨合將是一件痛苦且耗時費力的事情;相對比之下,習題的標準答案讓互聯網只是充當了搬運工的角色,刷題是迎合家長之舉,其本意不是試圖討好學生。或換種說法:絕大部分學生都存在厭學情緒,這一論調源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的共同調查: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生僅為10.7%和4.3%。那么,既然習題千篇一律,那線上題庫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及時解答,錯題價值挖掘。及時解答作為賣點本無可厚非,滿足用戶需求就是商業模式的基礎構成。但是將這一前提放置未成年(或心理未成年)身上,所有看似合理的情況,卻瞬間被肢解:因為不是所有場景都適合及時解答。本質上及時解答是提升學習效率,但刻意縮短學員的思考過程顯然不符合教學目標的。如果有學員將題庫當做答案頁取巧也不無可能。錯題的價值在于其個體的特殊性,即便同一道題之下,不同的人可能會倒在不同的解體步驟、或知識點掌握、或理解能力等之下,而交織的錯題經過大數據的加工往往就能夠展現出一幅知識體系缺陷的數據量化圖,對希冀按圖索驥,直指痛點家長而言,這就是在線題庫最大的價值。百度作業幫、猿題庫、阿凡題、作業盒子等層出不窮的題庫類K12在線教育模式證明了在線題庫本身是低壁壘的競爭行業,也就表示了在線題庫只能作為一項基礎性教育服務,而不能充當主要的盈利模式。那么,圍繞題庫建立產品矩陣之上,提供增值性服務,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將在線題庫和視頻直播模式看做產品矩陣,不得不考慮其中的風險,即教師、家長對基礎教育全面「觸網」的抵制情緒。梯子網+那好網,作為曾經K12在線教育的明星創業公司,留下了很多懸念。當走先易后難的自下而上路線的K12在線教育正在進入瓶頸期,那主張以開辟體制內路線的學習管理系統顯然是一條起步即頗為艱難的上層路線模式。這既要求創業企業在政商層面有所突破,又需要在教育實踐環節把握好節奏,頗有戴著鐐銬跳舞的感覺。教學管理系統的難度在于需要深刻理解實際教學實踐中的師生家長之間訴求的異同,在三方的緩沖帶建立一個具備高效解決實際問題的生產力型工具。在美國高度商業化的K12在線教育模式中,教育本身作為一種特殊商業交易,直接向學生收費顯然無可厚非。而國內的基礎教育體制化背景下,也唯有將「付費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區別開來,從教育經費當中分得一杯羹才顯得合情合理。而校訊通的衰敗亦證明了強迫式付費必然會引來質疑甚至抵制,最終被冠以“斂財”之名。此外,如果拋開教育這層殼子,將教學管理系統看做是一個垂直、半封閉化社區也未嘗不可,由此可借鑒沉寂許久的淘米網:盡管淘米處于低潮,但是盈利模式已然非常清晰,SNS、游戲、二次元等等。那掣肘教學管理系統模式盈利渠道單一問題也可迎刃而解。以教學管理系統作為基礎搭建相對獨立的學生垂直社交平臺,從而不必在路徑探索上的畏手畏腳,為教學管理系統盈利模式上騰出更多想象空間。無論如何,應試體制注重結果而非思維過程,扼殺的是學習的主動性,違反是學習客觀規律。希望有一天,互聯網在線教育能夠擺脫經驗主義的原罪,脫去強加其上的功利外衣,尋求治本而非治標的方法。作者:李玉楊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鈦媒體
轉載:茄葩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