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外K12在線教育產品之困境
K12在線教育是互聯網行業的新風口,BAT早已有所動作,而無數跟風而來者也在試圖在巨浪之下博得一席之地。供需不平衡之下必將面臨業內洗牌,那么是否該放棄這個行業等待下一波巨浪呢?或者謀求其他形式的發展?1)據數據預測,2016 年我國在線教育行業的同比增速將達27.85%,其中,K12 教育市場493億元,并且加之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市場體量只會有增無減。2)目前市場上雖然產品項目繁多,但還未出現類似BAT的領軍者,市場還未穩定之時也正是亂世出英雄之日。3)K12是未來的主流消費人群,他們的行為、喜好都將直接引領未來大市場發展趨勢,因此能先人一步取得K12的大數據,也就是奪得了長遠發展下的絕對競爭優勢。(二)公司發展如同人類進化,不斷改變以符合環境需求,才能立足于優勝劣汰之上K12在線教育市場可分為體制內與體制外兩大類型。多種原因之下,如今見到的大多數都屬于體制外的,也是今天我們談論的重點。體制外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工具類、視頻教學類、平臺類,用戶基本2C,傳統互聯網特色明顯。今天我們從運營及盈利角度,直擊他們的現狀,談論他們的進化。無論題庫還是搜題解答的產品,都是在拼“題量庫存“,也就是內容。以內容本身吸引用戶,試圖將其轉變為付費用戶,正是這類產品目前最直觀的盈利方式。據數據顯示,擁有上億用戶的某題庫產品,月活幾千萬,但月付費僅十萬余元。究其原因,無論在傳統教育還是信息化教育的形式下,學生都要以學校或者課外輔導班的作業為課后練習的主體。并且在高考的剛性需求背景下,學生課余時間并不充裕,從運營的角度來講,工具產品有非常嚴重的局限性。開篇已經講過,K12在線教育之所以如此火熱,很多人是看中群體對未來的主導性作用。如果以大數據的角度拉長線,獲取創投們的融資支持,企業運營下去并不難。那么同類產品競爭的關鍵就會變成誰獲得了更多融資支持,以此大魚吃小魚,很有幾個打車軟件之爭重現的意味。視頻教學的產品屬于付費觀看方式運營,極少數課程免費。所以用戶增長速度緩慢,擴散及影響力度較小。K12群體與其他群體的視頻學習內容及時間是有極大區別的,他們進行付費學習也必須在父母的支持下完成,而父母本身并不是產品的第一使用者,不能直觀感受產品所帶來的效果。因此,視頻類產品基本也只能在有強大資金背景支持下不溫不火的打持久戰,博得同類產品不可復制的品牌影響力,以最終傲視于K12視頻產品之上。錄播的形式在96年的網校時期就有了,時至今日,發展現狀我們也有目共睹,就不多說了。2014年那好網風風火火的做起了直播教學,打破了錄播缺少互動的弊端,然而當時對直播的接受度還不夠高,并且K12群體的特性也決定了直播教學難以推廣下去。視頻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手是課外輔導班。優勢在于可以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并且價格相對優惠。但1、2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豐富,視頻教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均分特性對他們影響不大,因此市場主要集中于3、4線城市。而在3、4線城市中,課外輔導班多數是家長間口口相傳或學校老師推薦的,于最終的購買者家長而言,輔導班的老師更知根知底更具說服力。新東方等教學巨頭都很難對抗3、4線城市的“地頭蛇”,可見在線直播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相較之下,還是處于下風的。平臺教學產品是一種屬于家校溝通的工具,一種屬于為課外輔導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牽橋搭線。前者對C端來講,實現付費或盈利屬于完全不可能的事。功能上微信及其他高使用度產品均可以實現,相信連用戶都是寥寥無幾。后者的運營可行性,也可以參考前文提到的1、2線城市資源分配及3、4線城市輔導班抗衡的觀點。平臺類產品與58同城是很像,目前來看唯一難點就是58有足夠的流量可以賣廣告獲取盈利,而在線教育平臺領域還未發現有可以做到足夠體量獲取盈利,以支撐整個公司運營的。綜上所述,體制外的產品存活難度非常之大,搶先向體制內轉型,獲得政府各項相關政策的鼓勵與資金等多方面支持、充分利用學生在校時間而非課后不充裕的空擋、取得家長對于產品的信任,愿意為此買單,才是“進化”的終級方向。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職場頑家(ID:zcwanjia)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