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教育如何面對“數字原住民”?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學與教的過程,幫助學生完成面向未來的能力和競爭力培養,是網絡時代的必然選擇。學生未來的成功,才是一所大學保持生命力的根本保障。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所經過的20年時間,恰是信息與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20年。信息技術在顛覆了多個行業以后,正在進攻高等教育這一領域。“浸泡”在人類自己發明的網絡環境中,認知模式和學習行為也發生了變化。當前,不論是擁有悠久歷史的老大學,還是剛剛成立的新大學中的教師,都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不一樣”的學生。站在網絡時代的十字路口,當高等教育日趨國際化,生源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加劇,如何實現辦學水平提升、實現差異化發展?當前在校大學生是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環境中長大的,對于各種技術應用從小就習以為常,因此也被稱為“數字原住民”。相比較于“數字移民”一代人,這一代學生的行為模式和學習方式對于大學教學造成了沖擊,如課堂出勤率低、離不開電子設備、聽講不專心、在網絡上搜索答案完成作業、偏愛碎片化的電子閱讀等。為了讓學生能夠重新回到課堂并認真聽講,教師們采用了很多辦法,如強制點名、隨堂測試、固定學生座位并拍照考勤、課前收繳手機等。這些有趣的新現象充分揭示了新的學習行為模式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之間的矛盾。網絡時代的學生習慣于快速接受信息,擅長多任務處理模式,喜歡即時的肯定和頻繁的獎勵,更喜歡“游戲”的模式而不是“嚴肅”的模式,依賴網絡的連通性,喜歡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偏好使用信息技術,喜歡迅速實時的反饋,傾向于基于文本的交流,但在面對面交流方面顯得能力不足,娛樂技術和游戲工具時刻圍繞著他們。而這些新的行為模式,為傳統的高校教師和教學模式帶來了相當的困擾。同時,互聯網及其海量信息,讓教師對于知識的壟斷成為過去,教師和教材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課堂學習也不再是最有效率的知識傳授方式。當面對數字化時代的學生時,全世界的高等院校實際上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傳統的課堂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基本上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單向傳遞知識。由于教師和教材壟斷著知識,學生很難從其他渠道獲取知識,所以課堂授課是教與學的主要形式。在網絡時代,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知識都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隨地獲得,這就打破了教師和課堂授課的不可替代性。對于學生的管理和評估過程也變得更為困難,因為學生很容易就從網絡上搜索到答案,或者是同學之間通過在線分享。因此,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都需要隨著當前學生的認知行為模式的改變而變化。當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并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時,教育正在向著信息化、社會化和網絡化發展。學習作為適應時代變化的根本手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任何關注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學生,任何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的教師,都不能不關注網絡時代學習能力的演化和變遷,以及這種認知層面的變化所帶來的潛在影響。新的學習理論為網絡時代的教與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并指明了方向。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學習、生活以及交流方式進行了變革性重組,非正式學習逐漸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技術支撐”成為信息化學習的主要特征。面對數字技術引起的教與學活動的系列變革,關聯主義學習理論注重學習的外部過程和社會化過程,認為知識是一種組織而非一種結構,經歷了從分類、層級到網絡和生態的變革,具有動態性、多元化的特性;每一個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傳播者、接收者、擁有者和終結者。信息借助網絡等媒介以“信息流”的形式在不同個體間相互流轉,進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知識網絡。因此,學習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知識網絡的創建是保持知識時代性、持續性和創新性的前提和基礎。同樣,面對數字化學習的變革和挑戰,隨著學習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繼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之后,建構主義已成為目前主流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主動加工而形成的。這種學習更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和協作性。其理論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之目的。基于網絡時代的的學習理論,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知識、學習和教師的關系,重新定義和定位大學。網絡時代的知識觀認為,人類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它不是最終的答案,更不是終極的真理,而是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被新知識和新理論取代,所以知識是動態的過程,隨著認識程度的不斷深化,被新的知識所取代。因此我們不能夠將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讓學生接受,對于同樣知識的真正理解需要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下,基于個體經驗的自主建構。網絡時代的學習觀強調建構的主動性。學習者首先是一個主體,作為學習活動的發出者,學習者擁有毋庸置疑的主動性。知識的獲得不是通過老師的教授而習得,是通過學生對于知識的自我建構,主動進行信息吸收,在原有認知基礎上對于新信息進行加工整合來完成的。網絡時代的教學觀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的角色將轉變為學生的學習組織者和管理者,甚至是學習伙伴。教學不再是知識在師生之間的單向傳遞,因為學習的最終完成依賴于個體自身的主動建構。個體原有經驗與知識結構作為學習或建構的基礎,構成了學習的起點,因此,教師教學的起點就在于對學生個體已有經驗圖式的理解和把握。網絡時代技術驅動帶來的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于需要克服自身傳統和運行慣性的老大學來說,挑戰多一些;而對于新興大學,更容易擁抱技術變革,采用創新的教學法,機遇多一些。當前我國數千所大學“千校一面”,既需要在發展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增強創新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又面對著學生生源減少、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學生學習行為模式改變等壓力。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學與教的過程,幫助學生完成面向未來的能力和競爭力培養,是網絡時代的必然選擇。學生未來的成功,才是一所大學保持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作者:畢新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報
轉載:中教新媒(ID:zhjmedia)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