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宗旨,是讓人獲得最樸素的智慧
教育是使人類本性得以滿足的手段,人類獲得幸福的能力既非依賴于謀略,亦非取決于僥幸,它蘊藏于人類自身,與人類的基本才能聯系在一起;教育的宗旨在于:每個人,即便最低下的人,都應當獲得這最起碼、最樸素的智慧。讓即便最低下的人,都擁有懂得幸福就蘊藏于自身的智慧在當下中國社會,教育已被窄化為一種明確且急躁的期待——改變命運,通過教育實現社會階梯的向上流動,獲取職業、擠入等級、提升地位。然而,知識真能改變命運嗎?知識及其細密精巧的設計真能把糟糕的質料改好嗎?盧梭的回答極為清晰果斷:一個人要能夠在自己的地位發生變化的時候毅然拋棄那種地位,不顧命運的擺布而立身做人,才說得上是幸福的。這時候,他戰勝了命運,敢于把命運不放在眼里,他的一切都依靠他自己;當他除了自身之外別無他物可以炫耀于人的時候,他才能夠說他不是廢物,他才能夠說他有幾分用處。真正的教育,所面對的是人,而不是人之外的職業地位與等級。教育所應追究的最大的問題是:人實質上是什么。此外,舍其地位的不同,共有的人性是什么?了解人類的內在本性、人類的需要,了解怎樣使人類提高、怎樣使人類墮落,顯然是必要的。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而不要去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教育是使人類本性得以滿足的手段,人類獲得幸福的能力既非依賴于謀略,亦非取決于僥幸,它蘊藏于人類自身,與人類的基本才能聯系在一起;教育的宗旨在于:每個人,即便最低下的人,都應當獲得這最起碼、最樸素的智慧。培植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傳統教育強調兩點:自我認識與自我控制,即自知者明,自強者勝。“明”即“認識你自己”,這是理智教育的第一步。一般的強弱如何,智愚如何,有什么特別的長處可以發展,特別的缺陷須加補救。如何才可以知止,可以自克,可以相安,可以不希圖非分?能切實解答這些問題,一個人就可以有自知之明。中國古書中明德、明誠、度德量力一類的話,指的就是這自我認識的功夫。與“明”相對是“愚”,認識了整個世界,全部的歷史,而不認識自己,一個人終究是一個愚人。然而,在現代性的浪潮中,假借技術知識與工具理性,“認識自己”轉變成“改變自己”。由此,教育由內在向度的人性培植與德性提升,轉變為外在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文憑資格的獲取與文化資本的投資。在改變自己的實踐中,人變成了一塊爛泥巴,可以隨意捏造,這雙捏制之手既可以是自己的欲望,也可以是外來的權力,還可以是一套看似理性的制度。然而,教育有其限度,其用在于“修道之謂教”,人既有自然的限度,還有社會的制約,更有道德的皈依;教育合度之用在于剪裁潤色。然而,剪裁過度,潤色過度,便是教育的過度,漸漸從修道的局面,變成害道的局面,形成一個尾大不掉,危及人生的局面。這便是教育對人性的腐壞。不狂妄地以改變命運來慫恿人改變自己,教育對人性有必要的尊重與謙卑,這體現為傳統教育中的自求自得的態度,教育的立足點在“內”而非“外”,其“為己”而非“為人”,教育重在自求多福。由是,教育是春風化雨,教育是教人做人,孔子以六藝設教,但所教更重在教仁、教恕、教樂,教不恤。錢穆先生說:最高的教育理想,不專教其人之所不知不能,更要乃在教其人之本所知,本所能。外面別人所教,乃是我自己內部心情德性上所本有本能。所謂教,是一種“指點”,又稱“點化”,如孟子曰“如時雨化之。”教是以人事行外面之教,育是于人生施內在之育,育才是重點,即春風化雨中內在生命之化育而成。“強”則是意志教育與情緒教育第一步,能對一己的情緒加以控制與制裁。強弱不是指一個人的力量,而是指能在意志、能力與欲望之間建立平衡。不了解自己天性而任意蠻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詳地生活的快樂的凡人還弱。對自己現在體力感到滿足的人,就是強者;如果超出人的力量行事,就會變得很柔弱。能把欲望限制在能力之內,同時意志能控制住欲望。這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無欲則剛”,與強相對的是“弱”,“征服了全世界,控制了全人群,而不能約束一己的喜怒愛憎,私情物欲,一個人終究是一個弱者。”教育之于個人,以獨則足,使其獲得獨立,進而獲得自由。而一個人的獨立與自由,不是來自他的臂力而在于他的心靈的節制。節制是一種重要的德性,梁漱溟在論及樂天知命、仁者無憂之后指出:普通人存有如下信念:一切禍福、榮辱、得失之來完全接受,不疑訝,不駭異,不怨不尤。這樣一種坦然無懼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有其前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也。由是,斂肅此心,既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信及一切有其定數,便無貪無嗔,無懼無怕,隨感而應,行乎其所當行,過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人生得大自在、大自由矣。教育給予人的自由,指明智且獨立的判斷,足以自立與自尊,能不為外物所役,不為權威所嚇,不為謊言所欺,而持有清明平和的心境。教育之于社會,以群則和,奠定相與情深的情感秩序。我們究竟如何走入他人與群體?究竟是做“人上人”還是“人中人”?盧梭指出道德教育的第一原理,人在心中設身處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他們更可同情的人。如果眼睛只往上看,只去關注浮華的富麗與虛假的幸福,那只會給人播下驕傲、虛榮和妒忌的種子,這不是在培養他,而是在敗壞他;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欺騙他。為了使一個青年心存博愛,就絕不能使他去羨慕別人紅得發紫的命運,應該向他指出這種命運有它陰暗的地方,使他感到害怕。因為人之所以合群,是由于他的身體柔弱;我們之所以愛人類,是由于我們有共同的苦難。如何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重重關系中形成正確的判斷與觀念,奠定人的穩定的心靈秩序,進而輔助建立社會的秩序,使人不被命運所擺布,以獨則足,以群則和。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教研網
轉載:中國教育信息化(ID:zgjyxxh)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