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的攔路虎,世界不同國家的教育培訓行業
所有直接面用戶個性決策的在線應用,都必須關注用戶的需求痛點,并合理分析用戶的在線行為特征。同理,在線教育也如此,用戶學習需求的最大痛點便在于學習本身的“痛”,這也導致當離開“教室”,經典的學習行為變得屈指可數。
但是如何讓痛變得微痛乃至無痛、愉悅,是在線教育眼下要解決的問題。
不過對用戶需求尊重不夠的現象是在線教育普遍存在的,會導致在線產品經營不力,以至于需要依賴教育的約束體系才能進行推廣運營。爭取最大多數的用戶,最大限度地爭取用戶,在線教育才有帶動教育轉身的可能。學習之“痛”來自于教育者的教育心態,也跟其他領域對于用戶個性的鼓勵相關。而學習之美在于學習者自身思維的啟動和生發過程,不在于教育者的各種精彩。傳統學校教育和班級制組織方式有其客觀上需要遵循的模式,其負面效果是養成教育行業從業者的非凡影響:學校、教師,高高在上,而學生、家長是求學者;另一個效果就是教育者為了提高教育輸出效率,需要盡最大努力做好教學準備,從而學習者的學習被簡化為按教師指令接受。這導致了傳統學校教育不能適時順應時代發展,舊的模式導致學習者越來越“痛”。在教育之外,其他行業直接受市場的影響,把用戶為上帝,更加主動,基于實際需求、用戶體驗來進行產品研發、更新并提供相關服務,當學習者離開校園時,就被各種撓到用戶“癢處”的產品和服務所包圍,享受非凡體驗。這樣,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學習之“痛”就變得更加不堪接受。目前,論證出在線教育的新特點,并指出:做在線教育要“搞定校長、搞定老師、搞定家長”,并隱晦地指出: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是才是開門鑰匙!大部分在線教育從業者都有體會,在早期的賣資源、現在賣課程、賣服務,都在論證著教育這一行的特殊性,它真實地存在著。而另一個在線教育的“大爺”就是學習者。互聯網的催生產物,網絡環境下,游戲規則發生改變:用戶選擇自由!傳統教育慣用的規則變得無力甚至無法進行,教育者由云端跌下,學生搖身一變成了“大爺”。互聯網就像一片汪洋,而教育企業及其所提供的內容和服務一只奮勇的小船,以最大努力保持著,才能遠航。對于學習而言,在學習者表露需求的時候,合理設計的經典學習內容推送、系統學習建議、主題訓練等產品行為“痛感”將有效降低,再輔以激勵措施,則可有效提升學習體驗。故在線教育至少需要考慮上述3個方面,來能打開屬于自己的局面,而不是完全依賴體制力量使自己生存,更不能單純地依靠錢砸出一片天地。同屬亞洲文化圈,韓國家長與中國家長一樣,都有望女成龍、望子成鳳的特點。有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對韓國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教育的真實寫照——不是在學院(韓國對課外補習班的叫法),就是在去學院的路上。在韓國,只要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取得可觀的分數,就能順理成章地進入頂尖大學學習。因此,取考一個更好的學校,永遠意味著要比別人付出更多。韓國因其娛樂業發達,從而補習業也借鑒了娛樂業的玩法,建立了培養明星教師的機制,這些輔導老師穿著時尚,發型精致,甚至定期出入各大電視秀,吸引著大批學生涌入課堂。數據表明:首爾市超過82%的小學生、66%的初中生和59%的高中生會參加各類輔導。成績在前10名的優秀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為77%。家庭平均每月用于孩子課外補習教育的費用達64.6萬韓元(約合4037元人民幣),占到家庭平均月收入的19%。高中復讀起家的Megastudy即是通過明星老師的包裝以及高清視頻技術,實現了業務的快速發展。從在線培訓機構Megastudy的業務數據中,可以窺見一絲韓國K12階段補習的熱潮。這個2000年成立,2004年上市的公司曾經擁有韓國32%應屆生和97%復讀生。今年一部日本勵志電影引起廣泛的關注。電影《墊底辣妹》講的就是一個排名倒數的學生最終考上日本名校的故事。這部電影也折射出了現實的日本教育培訓行業。日本的補習教育機構一般都會設在大車站附近。這與中國類似的是,既有地方性的小機構,也有全國知名的補習學校品牌,比如日研能關西、早稻田奧斯卡之類。日本的小學生中大約有40%的學生上補習學校,到了初中增長到65%。而這一比例在考上日本名校的高考生中更加顯著。東京大學學生中約有85%的學生上過補習班。其他如早稻田、慶應等名校的學生中有高達95%人上過補習班。補習業的繁榮與教育制度也有一定關系,每個名校對學生設有不同的選拔考試。日本的補習班叫“塾”,類型既有班課、也有一對一的輔導。 日本的塾的盛行與政府實行的“減負”政策有關,即減少學校授課量、縮短授課時間等。但父母卻對孩子上名牌大學抱有極高期望,為了進入好大學,父母通常會幫孩子報名輔導塾,最常見的是國語、數學、理科、社會以及英語五個科目。早在2005年,日本的塾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中小學的總數。與東亞地區不同的是,美國的家長對于孩子個人成就的判斷并非只看分數或學歷。在K12階段,無論是體育等偏素質類的教育還是數學等知識類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還是在學校內來完成。與此對應的是,美國K12階段的教育公司,大多公司的產品是直接面向學校的。其中,最大的需求來自內容。以麥格勞希爾為例,其2014年收入13.7億美元。各類產品進入美國13850所公立學校和14600所私立學校,K-12教材市場44%份額,平臺有1500萬平臺活躍用戶,產品覆蓋150國家的5000萬學生。另一方面,美國的在線化比國內快很多,青少年對于在線產品的認知就是工作和生活的輔助品,并不需要重新塑造產品認知等。因此,單個的工具性產品也可以保證一定量的現金流。相對內地來說,從臺灣的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出臺灣的補習業發展是很早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臺灣南陽街就已經以培訓學校的扎堆而出名。那時,一天之內就有30萬學生在這條只有350米的街上的各類輔導班內上課。臺灣地區總人口2300萬人,而當時臺灣培訓學校就高達1.8萬多家,這些培訓學校密集分布,甚至有的走一兩分鐘就可以走到一家。一般來說,臺灣的培訓學校以大班為主,一個教室容納400人,坐不下的學生就在旁邊的教室,通過大屏幕實時聽隔壁老師講課。主講老師只負責講課,而一個班通常還配備幾名助教,助教負責課前測、改卷、擦黑板等工作,有的老師甚至有四五人的助教團隊,每個人各司其職。現今的臺灣,培訓業日漸衰落,主要原因是人口減少四分之三,社會福利健全、大學錄取率極高使得學生主動參加培訓的意愿一落千丈。中國香港:“補習天王”與“補習天后”,爭相競逐的世界去年10月,香港報紙刊登了一條8500萬港元挖角補習老師的新聞,不僅在香港引起轟動,甚至內地也備受關注,一個老師一輩子都不一定賺到8500萬港幣。名為現代教育的補習社開出8500萬港幣作為條件,用以挖走遵理教育一名中國語文教師。這兩家補習社在香港均排前三。從2013至2015年,這個獲得堪比足球明星高額轉會費年薪的老師已為遵理分別貢獻了43.6%、45.5%及40.5%收入。2015年,遵理3.28億元收益,林溢欣老師所貢獻的收益超過1.3億元。在香港街頭,也隨處可見培訓班或者明星教師的花式廣告。據了解,香港有四大補習機構,現代教育、活學教育中心、英皇教育及遵理學校。這些機構中,每個機構都不乏幾個收入不菲的“補習天王”、“補習天后”。2012年5月出任香港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教育學家馬克?布雷在2011年的調查中發現,香港中六(相當于內地的高三)學生有72%上過補習班。縱觀全世界的教育公司的發展路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哪里有學生,哪里就有補習班。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燈塔EDU(ID:dengtaEDU)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