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教育創業者們是如何改變教育的?
改變教育不是抱著一顆愛心等風來,教育變革迫切需要那些在一定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邊做邊試邊改進的教育創業者。現在關心教育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好事。這些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我稱之為 “教育愛好者” 。他們研讀各類教育學名著,可以在談吐中熟練地引經據典,對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概念十分著迷,卻很少將自己對教育的熱情轉化為真實的行動。另一類我稱之為 “教育工作者” 。他們比愛好者們多了行動 ……我所在的各種教育微信群里,可以看到眾多的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們分享資料資訊、傳播理念思想、探討教學實踐。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讓我們看到了教育變革的希望和源泉,也提醒我們思考:除此之外,教育變革還需要什么?改變教育還需要第三類人:教育創業者。我所定義的教育創業者,他們的使命超越了一本書、一堂課、一個主題、一件工具,他們的工作是為了跨越教育的三個鴻溝。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人會懷疑教育的重要性,人們期待教育可以幫助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自己更好地應對未來,幫助自己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教育讓我們失望了。當下的教育,不是在為我們服務,而是要求我們去適應它;不斷灌輸給我們過去的知識,卻很少教會我們如何創造未來;教育與生活脫節,在學校的時光是在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卻忘記了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本身。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首先在教育資源更多、教學條件更好的地方實施,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工具也首先在那些地方得到應用,更多的教學資源和更優質的生源、師源也隨之流向那里,于是產生了 “好的越好,多的越多” 的馬太效應。教育變革的最大阻力正是來自于現有的教育體系。與顛覆自身相比,它更有動力將一切時代賦予的機會和工具用于修補和維持自身的持續運作。許多體制外教育機構 —— 各種補習班、特長班,所做的也不是去創造我們所期待的教育,而是去迎合現存的應試教育體制。科技的發展原本是變革的重大機遇,卻被用在了抄作業、找家教、改考題、記考勤 … 之類更容易帶來經濟收益的事情上,反而強化了現存的教育體制。和其他領域的社會創業者們一樣,教育創業者們首先要做的是界定和分析自己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化是很多關心教育的人最容易想到的教育變革的內容。對于教育創業者而言,他們在嘗試對 what 和 how 進行改變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內容和方法有多新穎,更不會去生搬硬套某個時髦的概念和技巧,而是考慮哪些內容和方法最能呼應特定人群的真實需求,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事實上,這不正是 “學習者為中心” 這一新型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嗎?如何解決學習的動力問題以及如何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教育,是很多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們不太會觸及的議題,而它們正是教育創業者們可以貢獻獨特價值的地方。透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教育創業者們往往會找到解決某個復雜教育問題的關鍵發力點,以小博大,撬動起整個社區甚至系統的變化。教育創業者們的服務對象往往是社會經濟階層上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所以在設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時面臨的挑戰會更多,更需要他們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分析,用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問題。經濟條件是限制很多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原因,所以教育創業者們必須以更低的成本交付同等質量甚至更高質量的教育產品和服務。技能條件是另一個原因,比如計算機技能的不足限制了學習者使用新的教學材料和工具,學習障礙者無法有效融入主流的教育體制等,所以教育創業者必須將學習的過程重新設計,便于低技能的學習者無障礙的完成。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人無法接觸到優質的教學資源,所以教育創業者們必須擅用科技的力量(比如 MOOC ),擅于動員社會資本(比如 “為美國/中國/…而教” 動員的大量優秀大學畢業生 )來彌補這一鴻溝。弱勢群體的日常時間往往更加破碎,更加不規律,所以教育創業者必須將學習的過程重新設計,便于學習者能夠更加自主地完成,更及時地獲得反饋。教育創業者不止于想出一個 “點子” ,而是要開創一種 “模式”很多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很排斥 “模式” 這個詞。在他們看來,教育是一種藝術,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是高度個性化的東西,是很難被 “ 模式化 ” 的。這是對 “模式” 的誤解。模式不是機械和僵化的指南,一刀切地規定了所有的動作。模式是一種能夠讓產品和解決方案穩定而持續地創造價值的方式,以及一個所需的生態系統,甚至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在更優化的均衡上滿足社會需求。一個點子也許可以讓一堂課更精彩,一個知識點更透徹,一個學校更讓孩子們喜愛,而一個模式才可以讓這個點子覆蓋到更多的人,并促發更多的點子產生。安德魯?卡內基為后人稱頌,不是因為他建了多少個圖書館,而是他構建了一套如今為千百萬美國公民提供服務的公共圖書館系統。教育領域里很多人喜歡 “小而美” ,對于個體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毫無問題。但是從解決教育問題的角度,則遠遠不夠。教育創業者們在開創模式之前,會先做測試,先做試點,來驗證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在驗證有效之后,他們會仔細分析自己的解決方案,看看其中關鍵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有哪些環節是可以簡化的,哪些環節是可以標準化的,哪些環節是可以用更低的技術和技能就可以實現和掌握的,如何實現各個環節持續穩定地供給等。只有經過這樣的分析,教育創業者才可能將自己的解決方案做更廣泛的應用。某種教學設計也許很好,但是過分倚重名師,只有具備豐富經驗才能實施;某個教育產品效果很好,但是對現場協作的要求很高,又缺少協作者快速成長的機制;某項教學服務需要特定的場地或硬件支持,而這些資源的來源卻并不穩定;某項教育創新中的關鍵資源全靠外部輸入,缺乏可持續性;某個教具功能齊全,但當地缺少具備應用技能的老師,也沒有維護和維修的人員 …… 這些問題都是教育創業者在從 “點子” 發展為 “模式” 時經常需要考慮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任何優秀的教育創業者都勢必會 “服務” 和 “倡導” 兼顧。他們所開創的模式不僅會穩定而持續地提供服務,而且必然會將所做事情的意義化作一種集體的使命,塑造出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動員起更廣泛的力量和資源,最終形成一種社會運動。唯有將自己的工作化作一場廣泛參與的社會運動,將自己的使命變為廣泛的共識,教育創業者才有可能在不增加自身規模和運營成本的情況下,在更大規模上解決教育的問題,也才有可能引起公共部門和體制內教育的關注,帶來更大的系統變革。很多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談論和實踐教育主要從教育本身出發,而教育創業者將教育視作改變世界的利器。教育,為有志于改變世界的人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行動的路徑。教育創業者們不僅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教育,更是看做一種引發和引領變革的方式。通過教育,他們首先在價值觀層面上改變著社會。熟練的技能和明確的目標并不能天然地保證學習者為改進社會而努力。在那些教育創新中,學習者在動手能力、創造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以及品格塑造上,并非紙上談兵,而是直接通過解決某個真實的社會問題來進行。就像商業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會要求自己不僅在最終產品上能產生社會價值,而生產產品的過程也能夠體現和產生社會價值。類似的,對于教育創業者而言,不僅是自己的工作結果是能夠產生社會價值的,工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創造社會價值。其次,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說,很多教育問題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其他方面的社會問題,比如性別平等、文化多元、語言障礙、經濟貧困、殘障權利 …… 。這些問題不解決,單純加大教育上的投入也難有大的作為。反過來,從教育入手,可以為解決很多社會問題提供一個有力的切入點,有助于那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女性受教育人數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少數族裔的人接受定制化的教育,有助于傳承和發展自身的文化,增加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加強在實用技能類培訓上的投入,有助于貧困人群改善生計,也有利于社會穩定;普及財務和商業知識,有助于小額貸款在消除貧困上發揮更好的作用;普及性知識、安全常識等,有助于減少艾滋病、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將教育與社會問題緊密聯結,是一個教育創業者才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拿食物教育為例,食育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體驗,提升學生興趣;也可以是一門課程,跨學科,項目制,是一次教學設計的創新;但還可以是一次社區改造的機會。社區問題在中國同樣是一個大問題,甚至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真的有社區嗎?一個你不知道鄰居是誰的社區并不是真的社區。那么,教育可以成為構建社區的有效手段嗎?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倡導 “Uber式老師” 的理念,讓社會各界的專業人士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按需提供教學支持。無論是一個虛擬社區(如在行的專家),還是一個真實社區(如一個公共生活場域),教育創業者們是否可以在社區里動員更多 Uber 式的老師,并進而促發形成一個 “更有凝聚力” 的新社區呢?“服務式學習” 、“項目制學習” 都是教育創新里很流行的概念。教育創業者們又該如何將之應用在社區的場景中,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一種社區感的形成呢?從更高的社會問題的維度來看待教育,教育創業者們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同盟者。這些同盟者未必都從事教育,但是在解決共同社會問題的目標之下,彼此可以相互借力,共同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
改變教育不是抱著一顆愛心等風來,教育變革迫切需要那些在一定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邊做邊試邊改進的教育創業者。他們對人、對環境、對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洞察,能夠清晰地識別出要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并主動發現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并開創一種可以穩定產出并加以推廣的模式,最終推動自下而上的變化。教育創業者們要改變的不僅是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他們的努力最終改變的將會是行業規則、生態體系、角色關系、經濟運作、激勵機制、價值觀念,進而改變人的行為。換一種更簡明的表述,教育創業者是那些在教育領域里完成 “發現—>實現—>變現” 的人。他們發現了某個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他們嘗試用新的解決方案在小范圍內實現對問題的解決,他們開創模式引領運動在更大規模上變現解決方案的社會價值。“發現—>實現—>變現”,每一步看起來都很難。這樣的教育創業者真的存在嗎?他們多嗎?去哪里找到他們呢?和所有的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一樣,教育創業者們會更多的出現在那些具備開放心態、樂于嘗試、敢于試錯的組織里,出現在舊有范式影響較弱的地區,出現在既定體系之外,出現在看似弱勢、資源匱乏的領域,出現在教育界之外的跨界之中。那些最不可能發生創新的地方往往是最能發現最激進創新和遇見最優秀的教育創業者的地方。他們可能來自一所貧困地區的學校,沒有資源所以必須窮盡一切可能;他們可能來自一所學校里的邊緣學科,因為不受重視反而有了更多嘗試的空間;他們可能來自一所民間的小微學校,毫不起眼卻包含生機;他們可能來自一只教育創業團隊,立志將時代賦予的機會充分應用于教育的改變。他們可能是一個對教育嚴重不滿又充滿想法的家長,他們可能是一個對體制嚴重不滿才華得不到實現的體制內老師,他們可能是一個曾經飽受應試教育毒害長大后立志讓更多人免受“荼毒”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是一位不滿足于傳統慈善公益手段的教育NGO從業人員,他們可能是一個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但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自學成才者,他們可能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一個IT極客、一個社區媽媽、一個社會工作者……作者:顧遠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Aha 社會創新學院
轉載:芥末堆
原文標題:《Aha | 改變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而是……》
文章有刪減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