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普遍上看,用戶們對于“知識付費”產品正在日趨變得越來越不耐煩,或是疲憊;
3.無論是用戶,還是對于知識產品的出品者,“這些知識產品的價值在哪里”似乎也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這樣的矛盾?
或許也有三個原因。
第一,此前這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識付費”,其實是由用戶的焦慮、恐慌和好奇心驅動的。
在當下這個越來越變化莫測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中,人們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去向何方,于是他們充滿了巨大了“知識焦慮”和“知識恐慌”,這時候,每當有人包裝出來一個“你必須要關注的未來”又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時,他們就忙不迭的要去一窺究竟。
這情形,像極了無數家長們玩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種奧數班寫作班智力開發班興趣愛好班,而原因僅僅只是“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假如我不上,輸在起跑線上怎么辦?”
然而,另一個大家都無法回答的問題是,假如這群焦慮和恐慌的用戶們,使用過“知識付費”產品后感受到的價值并不明確呢?他們還會愿意繼續付費嗎?
第二,對于用戶們而言,對于“知識付費”產品的容忍度,注定會是比其他實體產品更低的。
原因在于:對于各種“知識付費”產品,用戶付出最大的成本,并非金錢,而是時間。
假設用戶花費數十元買了某個實體產品,如鼠標、水杯等,過了兩天發現不好用,不喜歡,隨意丟掉,或者換一個就是了。然而,當一個用戶花了整整1-2小時聽了一場付費講座,到頭來發現這個東西其實完全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全程都沒有什么實質價值的話,ta會感到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甚至是,自己的智商被羞辱了。
第三,對一部分人來說,“知識付費”其實成為了一種相比其他方式,更為直接、簡單、粗暴的“變現”可能性。
設想一下,一個知乎粉絲3000人的賬號,或者一個已經吭哧吭哧寫了一年,但粉絲不過區區數千人的微信公號,能有多大廣告營銷價值?能借此掙到多少錢?
但假如自己只是稍稍花上一兩天時間,到處搜羅些資料,“攢”出來一個一小時的講座,以此就能輕松收獲上萬元的時候,這一定會成為一個讓一部分人心動不已的“機會”。哪怕,這個講座其實在他們自己看來也并無太大價值。
而當有人看到,連一部分知名度和專業度在自己之下的人都能夠輕松借此獲取收入的時候,他們也一定按耐不住心中的失落和不忿,決心加入這場“知識付費”的大潮。
以上幾點匯集在一起,導致了我們正在看到的圖景——
一方面,各種“知識付費”產品,仍然還在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卻是用戶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以及大量用戶無法從過往的“知識付費”產品中感受到價值。
此外,一部分最早出于“嘗鮮”心理而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因為在購買過后得到正向價值和反饋并不強烈,于是,他們也開始慢慢對于知識付費產品敬而遠之。或者說,開始趨近于麻木。
這樣的背景下,知識付費產品的“打開率”和“播放率”下降,成為某種必然。
4.
在任何一項新技術或新事物開始經歷泡沫和低谷,到最終再次重回正軌走上穩定發展之路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那就是——
它是否開始可以給用戶帶來某些較為穩定的價值預期。
對于任何一項業務,面向用戶來講,我們永遠需要關注兩類用戶價值:一種是短期價值,另一種則是長期價值。
前者,比如說新鮮的話題、從未聽聞過的現象、某個突發性的大新聞,一個玩法令人拍案叫絕的活動或策劃,等等。
而后者,則比如“某家飯店一定能吃到好吃的東西”、“某個公號推送的內容每天都很干貨”、“某個APP一打開就能勾搭到好多妹紙”、“某個課程上完真的能學到XXX東西”,等等。
擁有前者,你也許可以在短期獲取到海量關注或收益。但唯有確保了后者的成立,你的業務才能獲得更為長遠的生命力。
好比,人工智能和VR、AR這樣的東西,現在就仍然還處在“雖然已經誕生了一段時間,但迄今它還無法給人們帶來長期的穩定價值預期”的階段。可能需要等到某一天,類似聊天機器人、無人駕駛、虛擬現實電影等等全面成熟了,它們才會迎來自己的爆發。
5.
依照如上提到的“創新技術發展曲線”來看,在“知識付費”領域內,或許2016年開始直到2017年初的這段時間,可以被視為是“紅利期”。
在“紅利期”中,由于“知識付費”剛剛出現,它的“長期價值”并不明確,此時驅動著整個市場的發展的更多是用戶的好奇心,因此,在這一階段中,要是你能持續占據或打造出頭部內容、新的產品形態、新內容品類和好話題等最容易搶占到用戶眼球的東西,你將能夠獲得最大的紅利。
而從現在開始,我們將要,又或者說是已經迎來了用戶開始感到“疲勞”的“泡沫擠出期”——市場上出現的產品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用戶們在度過了最初的好奇后,也往往會靜下心來重新思考,到底我賣這個東西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
包括,更多人看到第一波“紅利”后的涌入以及用戶們時間精力的天然稀缺,加上對于真正有價值的內容的難以分辨,我認為會把用戶在一段時間內對于“知識付費”產品的付費意愿甚至使用意愿都顯著降低。
這段周期,具體持續多長時間,我說不好,直觀的判斷或許是在半年到1年之間。
那么而再往后呢?“知識付費”這件事在人們漸漸疲勞之后,真的還會變好嗎?
我個人傾向的答案是會。
并且,假使這一天真的到來,在未來或將出現的上行周期里,真正的驅動力或者真正能夠獲得成功的“知識付費”產品,一定是一些更加回歸本質的東西,也即“可以帶來穩定長期價值”的產品。
比如說,真的能夠幫你解答某些疑惑,真的能夠幫你掌握某些方法,真的可以持續幫你節省時間提升效率,真的能夠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等等,這些都屬于“較為穩定的長期價值”。
可以看到的是,在當下這個階段里,其實已經有一部分“知識付費”產品和平臺開始了緩慢的進化,開始在形態、服務和體驗上都給予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擁有了更多的“穩定的長期價值預期”。
6.
在本文最后,我想要試著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假使真的在“知識付費”市場中即將迎來一個低谷和轉折,導致“紅利”消失,一段時間內用戶們的付費率和閱讀播放率都繼續下降,那現有的知識付費產品們該如何應對?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定要盡力保證長期的穩定價值預期”外,我個人的主要建議有如下兩個——
舉個例子,假設我開一個付費專欄,每周完整剖析或復盤一個互聯網圈內值得關注的運營事件,那這個專欄本身就會“沒完沒了的產生話題”,比如說,某社交APP又做了個投入巨大的營銷事件,或者又刷屏了,這件事本身在業內就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這個時候,我的解讀和分析只要質量足夠,自然就會引來他人的關注,換句話說,我的內容和話題,本身就是有可能自帶流量的。
至于“半衰期”較長,其實就是那些比較經典,一個產品做出來要是做好了也許就能賣個好多年的產品,典型比如,一年給你講透經濟學,一年成為有品味的古典音樂鑒賞者,一年帶你完整了解心理學……等等。
假如產品自帶流量,可以不用擔心失去紅利。假如產品“半衰期”很長,那么即便沒有紅利又如何?反正你也沒啥太多后續維護成本啊。
2.除了常規的內容產出外,盡量考慮加強你的“運營”。
所謂運營,比如說,要多多制造與用戶互動的機會,要考慮讓用戶部分參與到你的內容生產過程中來(比如你的選題讓他們決定,甚至讓他們貢獻一部分內容等),要偶爾呼吁甚至組織你的用戶們一起完成某個有點儀式感的行動……等等。
所有這些,都屬于單一內容以外的增值點。在“內容”已經泛濫的時候,恰恰是這些東西,能夠為你帶來更多的口碑和用戶認可,這些口碑和認可往往會能夠轉化為用戶的口耳相傳和自發傳播。
在“紅利”消失的時代,能夠擁有更多的用戶愿意自發為你背書和推薦,也會讓你活得更舒服一些。
今日本文,算是經由梳理過后的一些我個人對于這一輪“知識付費”的一些看法和理解,歡迎各位拍磚與交流。
作者:黃有璨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三節課
轉載:市場人
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