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消費正持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消費升級也有力地推動產業升級,中國正在迎來一輪消費升級大潮。
教育消費是最不可忽視的一筆支出。
不論是K12的課外輔導、出國留學市場的申請,或是資本市場對素質教育、知識付費的青睞,我們可以看到消費升級新熱點下,巨量需求“發酵”了萬億的教育蛋糕。這輪消費升級對于優質內容、知識、綜合素養的付費需求越來越強烈。IDG資本董事樓軍表示:“消費升級的本質真正在于提高生活的質量,它針對的是中產階級家庭。”
消費升級成為了教育行業新的拐點,高頻次地出現在A股公司的年報中。那么,在這個拐點上,上市公司有哪些新機遇?圍繞消費升級,A股公司將如何滿足全新的消費需求?
從需求的角度出發,因為關乎升學選拔剛需,K12一直是教育行業的必爭之地。不論是新東方、好未來等主業涉及K12,還是勤上光電等跨界K12的上市公司,都在K12領域逐鹿。
隨著升學與擇校壓力逐步加大、以及家庭收入持續提升,參與課外輔導意愿愈加突出,課外輔導已經成為應試背景應運而生的剛需,市場規模已超3000億,那么,上市公司如何布局K12市場?新東方和好未來“兩大巨頭”都采用了一致的戰略,即通過線下和線上的方式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對于巨大的教育培訓市場,一位上市公司副總裁向藍鯨教育預測,未來將呈現三大趨勢,第一,早期教育、課外輔導需求保持持續增長;第二,教育培訓行業進入門檻將逐步提高,品牌、教學質量、性價比高的機構將逐步取代小、散個體戶;第三,一二線城市趨于飽和,并向三四線城市下沉。
根據國元證券團隊測算,到2018年,整個幼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209億元。政策利好與消費升級雙向驅動,千億級別市場前景,使得幼教市場成為投資風口。從早幼教和K12 階段,消費升級同樣成為了地產行業、出版行業新的拐點。例如碧桂園的國際學校,鳳凰傳媒的教輔出版、華夏幸福的教育“配套”服務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培訓產業的紅利盡管正借助互聯網往線上蔓延,但仍要面對如何實現應用化和貨幣化等問題。在線教育業務想要實現盈利,“時間”是最大的問題。
《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到,“消費的終極意義在于如何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STEM、體育教育等綜合素質的教育正成為日常生活的高頻詞。此前藍鯨教育曾在《分散化、變現難,素質教育是上市公司的“錢途”還是囧途》中統計,在素質教育領域,從2011年~2016年的97起投資事
在政策紅利下,研學教育、STEM、體育教育等漸漸成為剛需,內容為王的同時,消費升級正在下沉至每個行業細分,類似于商品或者消費品的品類就會出現崛起;同時,體驗和服務屬性的消費可能成為下一個增量市場。
事實上,素質教育的增量市場本身很大,但目前尚不足以構成競爭關系。各家機構還都處于跑馬圈地的階段,并未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當然,也有星河琴行等跑路事件,有行業人士向藍鯨教育表示,“素質教育在中國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需要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共同努力打造出一個體系。現階段,活下來是最重要的。”
同時,原主業為影視娛樂、游戲競技、旅游觀光的上市公司根據自身特色,通過投資等資本力量跨界至教育。而且,IP、數字閱讀等文化產業已到升級關口,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和持續升級,需要產業匹配相應的生產和創造,也促成了上市公司對素質教育的跨界。
除了幼教、K12、素質教育,大學生的教育消費升級也是重要一環。
2016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達到4524億,同比增長4.7%,并呈持續放量趨勢。大學生消費金融的爆發式增長帶動整體市場快速發展。但是,金融機構能否做好大學生的授信、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并提供信貸是需要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