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目前K12在線教育產品的大致情況,網易有道對在線教育產品有個分類,基本可以看出目前市場上的K12在線教育類產品的分布情況,他們將在線教育產品分為四類:學習工具類、效率學習類、內容社區類、課程輔導類
這四類教育產品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從第一類到第四類,用戶規模會出現遞減,而變現在每一類都會變得更容易一些,而反過來看正好相反。比如目前各種工具類應用的用戶基數非常龐大。
所以不論在線產品的入口是什么,要實現變現,進入課程輔導領域成為一個非常容易做出的選擇。那么問題又來了,課程輔導有那么多種形式可以選擇,為什么大家又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大課直播的模式呢?
在線機構變身為培訓機構的過程中,與其說是在線機構選擇了直播模式,不如說是直播選擇了在線機構,在模式選擇這件事情上,在線機構的余地并不大,為啥么?別急,我們接著往下說。
我們說了K12教育培訓的客戶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消費者和決策者分離,而不管是工具類產品還是效率學習類產品,積累的大量用戶都是最終的消費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生。而作為決策者的家長,并沒有在這些在線產品的運營半徑之內,在用戶量積累階段,并且商業模式不明朗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也非常容易被忽視掉。但是到了變現階段,如果要進入課程輔導領域,這個問題就會變得非常致命。
線下培訓機構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通過影響家長來獲得學生,家長通過自己的判斷來進行機構和課程的選擇,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路徑。
大課直播的模式雖然從輔導效果上來說未必是最好的,但確是在線機構現階段靠譜的選擇,首先,對比錄播,直播讓課程的稀缺性和時效性更強;第二,通過擴大學員量,將單位價格降到兩位數甚至一位數,實現學生消費和決策者的身份合一,最終將流量變現的漏斗形成閉環。
另一方面,家長不選擇在線機構最大的兩個制約點,一是信任問題,二是情感因素。信任問題可以通過針對明星教師的包裝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外化,不斷進行市場宣傳,擴大產品影響力,進一步影響到家長層面,建立信任的基礎。而情感問題說起來要稍微復雜一些,有時間再單獨寫一篇論述。
在線教育依然是個偽命題,為什么說在線教育是個偽命題,根本原因是大家只看到了在線,而忽視了教育本身。目前來看,有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學習。在線教育因為數據的可記錄,天然的優勢是通過大數據及學生學習數據的積累分析,根據學生的情況定制學習方案,從測試、匹配、預習、授課、復習、練習等環節,進行針對性的介入,在每一個環節都做到針對性,從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目前來看,現在的在線教育,不管是直播、錄播還是O2O,除了接入方便,并沒有表現出對線下教育的任何明顯優勢。
只關注產品本身,忽略配套的服務監督過程。互聯網公司,把模式做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教育的目的是改變人,而要提升學校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授課外的監督和服務同樣非常重要,目前來看,線下結構雖然原始,但這些服務內容并沒有更好的在線替代方案,在線教育任重道遠。
教育O2O作為曾經的一個創業浪潮,目前看起來是告一段落了,但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才剛剛開始,而且我個人認為,在K12教育領域,O&O的線上線下結合模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而會更具競爭力。而線上線下機構因為各自的競爭優勢和不足,在接下來也會出現更多的合作機會,K12教育的線上線下邊界會越來越模糊。
客觀來說,K12線下目前在市場上依然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K12教育是一個高度非標準化的行業,對家長來說,教育的試錯成本極高,線下機構要做的,就是借助于線上的工具,比如測試、直播、題庫等等,快速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理論上說,線下機構線上化的難度,可能會遠遠低于線上機構線下化,學生和家長在線下機構的校區以及和老師班主任面對面過程中建立的信任度,要遠遠高于線上。